1. 程式人生 >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

 前言

    書中有一章是介紹“輔助閱讀”的,其中有段話是:“除非你看完了一本書,否則不要看某個人的導讀”。原因是:一,“一本書的導讀並不一定都是對的”。二,“就算他們寫對了,可能也不完整”,“尤其是自以為是的導讀,會限制你對一本書的理解”。所以,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這本書,建議閱讀到這裡可以停止了,您可以去快速的瀏覽這本書,再決定是否要花點時間來仔細閱讀這本書。如果您已經讀過這本書了,非常感謝您閱讀,對於閱讀過程中的問題,非常誠懇的希望可以得到你的賜教。

    原計劃1月5號到2月4號之間閱讀這本書,定義時間為1個月,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這本書比我想象的要更復雜,內容要精彩,所以也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基本上比預期花費了超出一倍的時間,不過這一切我感覺是值得的。

目錄

前言

書評

實施點

讀書筆記

序言

書評

    首先讓我們回答一下作者在書中說的閱讀需要回答的四個問題,我在做筆記的時候把這四個問題做成了表格,便於比較四個問題在閱讀其他型別的書籍的時候的變化,現在剛好,讓我用這個表格來回答一下作者的四個問題。

編號

問題

回答

問題一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找到主題,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

 這本書講述了四種閱讀層次,並逐個說明了每個閱讀層次所需要使用的方法。並且又單獨講述了不同型別的書需要使用到的閱讀的方法。

問題二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找出主要的想法、宣告與論點。

1,  主動閱讀。

2,  基礎閱讀,閱讀的準備。

3,  檢視閱讀:快速閱讀,知道自己到底想不想讀,或者在有限的時間內發掘這本書中想要的東西。

4,  帶著問題閱讀,作者對於閱讀任何書都需要提出的四個問題做了總結。並且應該提出的問題不止這四個。

5,  分析閱讀:講解找出一本書在談什麼的規則。

6,  分析閱讀:詮釋一本書的規則。

7,  分析閱讀: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8,  主題閱讀:海量閱讀同一主題下的有價值的相關書籍。

問題三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有責任為這本書做個自己的判斷。

 有道理,對於閱讀實用性作品講解的更為詳細,也更適用。

問題四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這本書提供的資訊有什麼意義?為什麼這位作者會認為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了資訊,還啟發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更深的含義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啟示。

 這本書對我來說是尋找“財富”的指南,可以讓我按照這本書提供的科學的、可行的、理性的方法尋找出更多書中的“黃金屋”和“顏如玉”。

    想摘錄幾個句子,先領略一下這本書:

  1. “主動閱讀:第一提醒讀者,閱讀是一件主動的事;第二要指出的是,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
  2. “蒙田書:‘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於學後。””
  3. “一本書出現在你面前時,肌肉包著骨頭,衣服裹著肌肉,可說是盛裝而來。”
  4. “只有一種方式是真正地閱讀。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你就是要讀這本書。你什麼都沒有,只憑著內心的力量,玩味著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為止。這樣的一種提升,是在閱讀時的一種腦力活動,也是更高的閱讀技巧。這種閱讀就是讓一本書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戰。”
  5. “好的閱讀,也就是主動的閱讀,不只是對閱讀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對我們的工作或事業有幫助,更能幫助我們的心智保持活力與成長。”
  6. “你該自己去找出對你有特殊價值的書來。對任何一個特定的讀者來說,數目還會更少。”
  7. “不過如果你接受這個目標,也同意這些方法是適當的,那你就一定要以自己以前可能從沒有經歷過的方式來努力閱讀了”。
  8. “讀的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

    對於這本書的感受:

    稍顯繁瑣的行文,鍛鍊使用文章中的方法。在這本書中,很多地方的介紹都顯得有些囉嗦。不過這點到可以鍛鍊使用作者介紹的閱讀的方法。

    篇有篇結,章有章結。這本書的邏輯結構十分清楚,分篇、分章,篇有篇結,章有章結,這點特別重要,在閱讀的過程中,非常清楚。

    作者知識面非常之廣。在我閱讀的初期,我一直好奇是怎麼的一位牛人可以寫出如此之廣博的書籍,看了作者的介紹,作者曾經擔任過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所以能夠寫出這樣的一本書也就不足為奇了。

    慎選書。值得我們花時間閱讀的書籍並不多,所以選擇書籍的是值得花點時間的。閱讀一本書是有成本,除過時間成本、買書的經濟成本之外,因為讀的書是不好的書而錯過了好書的機會成本,以及因為讀了錯誤的書而相信了它的理念所帶來的成本。

    執行力。怎麼將作者說明的知識和方法轉化為自己內在的實際操作,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就如同書中寫的:“不過如果你接受這個目標,也同意這些方法是適當的,那你就一定要以自己以前可能從沒有經歷過的方式來努力閱讀了”。

    理念的反覆強調。這本書中有一些理念是反覆出現的,比如:帶著問題讀書、主動閱讀、對於不同的書籍需要採取不同的閱讀速度等。

實施點

一、主動閱讀:第一提醒讀者,閱讀是一件主動的事;第二要指出的是,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

二、如何進行略讀(檢視閱讀第一步)

  1. 先看書名頁,然後如果有序就先看序。特別注意副標題,或其他的相關說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寫作本書的特殊角度。在腦海中將書籍進行歸類。
  2. 研究目錄。對這本書的基本框架做概括性理解。
  3. 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快速評估一下這本書涵蓋了哪些議題的範圍,以及所提到的書籍種類與作者等等。
  4. 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許多宣傳文案是有價值的。
  5. 挑選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如果這些篇章在開頭或結尾有摘要說明(很多會有),就要仔細地閱讀這些說明。
  6. 最後一步,把書開啟來,東翻翻西翻翻,念一兩段,有時候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隨時尋找主要論點的訊號,留意主題的基本脈動。不要忽略最後的兩三頁和後記。

三、如何粗淺的閱讀(檢視閱讀第二步)

  1. 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2. 閱讀的速度:依照讀物的性質與複雜程度,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
  3. 逗留與倒退

        1)不能“半出聲”、避免逗留和倒退

        2)矯正眼睛逗留:可以利用雙手訓練自己的眼睛,跟著章節段落移動的越來越快。將大拇指與食指、中指合併在一起,用這個“指標”順著一行一行的字移動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覺的還要快一點。強迫自己的眼睛跟著手部的動作移動。

四、一個閱讀者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

  1.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找到主題,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
  2.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找出主要的想法、宣告與論點。
  3.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有責任為這本書做個自己的判斷。
  4.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這本書提供的資訊有什麼意義?為什麼這位作者會認為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了資訊,還啟發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更深的含義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啟示。

五、做筆記的方法:

  1. 畫底線——在主要的重點,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畫線。
  2. 在畫底線處的欄外再加畫一道線——把你已經畫線的部分再強調一遍,或是某一段很重要,但畫底線太長了,便在這一整段外加上一個記號。
  3. 在空白處做星號或其他符號——要慎用,只用來強調書中十來個最重要的宣告或段落即可。你可能想要將做過這樣記號的地方每頁折一個角,或是夾一張書籤。這樣你隨時從書架上拿起這本書,開啟你做記號的地方,就能喚醒你的記憶。
  4. 在空白處編號——作者的某個論點發展出一連串的重要陳述時,可以做順序編號
  5. 在空白處記下其他的頁碼——強調作者在書中其他部分也有過同樣的論點,或相關的要點,或是與此觀點不同的地方。這樣做能讓散佈全書的想法統一集中起來。許多讀者會用Cf這樣的記號,表示比較或參照的意思。
  6. 將關鍵字或句子圈出來——這跟畫底線是同樣的功能。
  7. 在書頁的空白處做筆記——在閱讀某一章節時,你可能會有些問題(或答案),在空白處記下來,這樣可以幫你回想起你的問題或答案。你也可以將複雜的論點簡化說明在書頁的空白處。或是記下全書所有主要論點的發展順序。書中最後一頁可以用來作為個人的索引頁,將作者的主要觀點依序記下來。

六、分析閱讀的幾個階段:

    1.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的規則(第六章、第七章)

        1)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

        2)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3)按照順序與關係,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將全書的綱要擬出來之後,再將各個部分的綱要也一一列出。

        4)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2.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第八章、第九章)

        5)詮釋作者使用的關鍵字,與作者達成共識

        6)從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找出作者的論述,重新架構這些論述的前因後果,以說明作者的主張。

        8)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確定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3.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第十章、第十一章)

        A.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

        9)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在你說出:“我讀懂了!”之前,不要說你同意、不同意或暫緩評論。)

       10)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11)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B.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12) 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13) 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14) 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15) 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七、主題閱讀精華摘要:

    1.觀察研究範圍:主題閱讀的準備階段

       1) 針對你要研究的主題,設計一份試驗性的書目。你可以參考圖書館目錄、專家的建議與書中的書目索引。

       2) 瀏覽這份書目上所有的書,確定哪些與你的主題相關,並就你的主題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2.主題閱讀:閱讀所有第一階段收集到的書籍

       1) 瀏覽所有在第一階段被認定與你主題相關的書,找出最相關的章節。

       2) 根據主題創造出一套中立的詞彙,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無論作者是否實際用到這些詞彙,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絕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這套詞彙來詮釋。

       3) 建立一箇中立的主旨,列出一連串的問題——無論作者是否明白談過這些問題,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數的作者都要解讀為針對這些問題提供了他們的回答。

       4) 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議題。然後將作者針對各個問題的不同意見整理陳列在各個議題之旁。你要記住,各個作者之間或之中,不見得一定存在某個議題。有時候,你需要針對一些不是作者主要關心範圍的事情,把他的觀點解讀,才能建構出這種議題。

       5) 分析這些討論。這得把問題和議題按順序排列,以求突顯主題。比較有共通性的議題,要放在比較沒有共通性的議題之前。各個議題之間的關係也要清楚地界定出來。

      3.注意:理想上,要一直保持對話式的疏離與客觀。要做到這一點,每當你要解讀某個作家對一個議題的觀點時,必須從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話來並列。

總體思維導圖:

讀書筆記:

序言

【1】要達到閱讀的所有目的,就必須在閱讀不同書籍的時候,運用適當的不同速度。

【2】法國學者帕斯卡爾在三百年前就說過:“讀得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

第一篇閱讀的層次

 第一章閱讀的活力與藝術

【1】筆記:

【2】真正的閱讀、

    只有一種方式是真正地閱讀。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你就是要讀這本書。你什麼都沒有,只憑著內心的力量,玩味著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為止。這樣的一種提升,是在閱讀時的一種腦力活動,也是更高的閱讀技巧。這種閱讀就是讓一本書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戰。

【3】主動閱讀

    1.第一提醒讀者,閱讀是一件主動的事

    2.第二要指出的是,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

第二章閱讀的層次

【1】筆記:

【2】四個層次的閱讀

    1.第一層次的閱讀-基礎閱讀

    2.第二層次的閱讀-檢視閱讀

    3.第三層次的閱讀-分析閱讀

    4.第四層次的閱讀-主題閱讀

第三章閱讀的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

【1】筆記:

 

第四章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

【1】筆記:

【2】為什麼要進行系統的略讀或粗度:

  1. 你並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讀這本書
  2. 你想發掘所有的東西,但時間有限

【3】如何進行略讀(檢視閱讀第一步)

  1. 先看書名頁,然後如果有序就先看序。特別注意副標題,或其他的相關說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寫作本書的特殊角度。在腦海中將書籍進行歸類。
  2. 研究目錄。對這本書的基本框架做概括性理解。
  3. 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快速評估一下這本書涵蓋了哪些議題的範圍,以及所提到的書籍種類與作者等等。
  4. 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許多宣傳文案是有價值的。
  5. 挑選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如果這些篇章在開頭或結尾有摘要說明(很多會有),就要仔細地閱讀這些說明。
  6. 最後一步,把書開啟來,東翻翻西翻翻,念一兩段,有時候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隨時尋找主要論點的訊號,留意主題的基本脈動。不要忽略最後的兩三頁和後記。

【4】粗淺的閱讀(檢視閱讀第二步)

  1. 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2. 閱讀的速度:依照讀物的性質與複雜程度,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
  3. 逗留與倒退

        1)不能“半出聲”、避免逗留和倒退

        2)矯正眼睛逗留:可以利用雙手訓練自己的眼睛,跟著章節段落移動的越來越快。將大拇指與食指、中指合併在一起,用這個“指標”順著一行一行的字移動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覺的還要快一點。強迫自己的眼睛跟著手部的動作移動。

第五章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1】筆記:

 

【2】一個閱讀者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

  1.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找到主題,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
  2.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找出主要的想法、宣告與論點。
  3.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有責任為這本書做個自己的判斷。
  4.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這本書提供的資訊有什麼意義?為什麼這位作者會認為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了資訊,還啟發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更深的含義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啟示。

【3】做筆記

    1.做筆記的好處:

       1)保持清醒

       2)主動閱讀是一種思考,而思考傾向於用言語表達出了。

       3)記錄感想,有助於記住作者的思想。

    2.做筆記的方法:

      1)畫底線——在主要的重點,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畫線。

      2)在畫底線處的欄外再加畫一道線——把你已經畫線的部分再強調一遍,或是某一段很重要,但畫底線太長了,便在這一整段外加上一個記號。

      3)在空白處做星號或其他符號——要慎用,只用來強調書中十來個最重要的宣告或段落即可。你可能想要將做過這樣記號的地方每頁折一個角,或是夾一張書籤。這樣你隨時從書架上拿起這本書,開啟你做記號的地方,就能喚醒你的記憶。

      4)在空白處編號——作者的某個論點發展出一連串的重要陳述時,可以做順序編號

      5)在空白處記下其他的頁碼——強調作者在書中其他部分也有過同樣的論點,或相關的要點,或是與此觀點不同的地方。這樣做能讓散佈全書的想法統一集中起來。許多讀者會用Cf這樣的記號,表示比較或參照的意思。

      6)將關鍵字或句子圈出來——這跟畫底線是同樣的功能。

      7)在書頁的空白處做筆記——在閱讀某一章節時,你可能會有些問題(或答案),在空白處記下來,這樣可以幫你回想起你的問題或答案。你也可以將複雜的論點簡化說明在書頁的空白處。或是記下全書所有主要論點的發展順序。書中最後一頁可以用來作為個人的索引頁,將作者的主要觀點依序記下來。

    3.三種筆記:

      1)結構筆記:重點是全書的框架,而不是內容

      2)概念筆記

      3)辯證筆記針對一場討論情境的筆記

    4.習慣

     1)按照規則、不斷練習、培養習慣

     2)為了忘記單一動作,一開始必須先分別學習每一個單一的動作

第二篇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

第六章一本書的分類

【1】筆記

 

【2】規則一: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書,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開始閱讀之前就先知道。

  1. 特別適合來閱讀非小說,論說性的書

【3】如何知道讀的是哪一類的書?

  1. 讀讀書名、副標題、目錄、看看序、摘要介紹及索引、書衣、出版者的宣傳文案。
  2. 仔細理解書名
  3. 心中有一個分類的標準。

【4】分類

    1.兩大類:一種是虛構的小說類,另一種是傳達知識,說明性的論說類。在論說性的書籍中,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將歷史從哲學中分類出來,也可以將這兩者從科學與數學中區分出來。

    2.論說性作品定義: 一本論說性的書的主要目的是在傳達知識。主要內容是由一些觀點、理論、假設、推斷所組成,並且作者多少表示了這些主張是有根據的,有道理的,那這種傳達知識的書,就是一本論說性的書。

    3.論說性作品分為:理論性與實用性作品。

    4.理論性與實用性作品的區別:

       1)實用是與某種有效的做法有關,不管是立即或長程的功效。而理論所關注的卻是去明白或瞭解某件事。

       2)我們一定要超越“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進而明白“如果我們想做些什麼,應該怎麼利用它”。概括來說,這也就是知與行的區別。理論性的作品是在教你這是什麼,實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認為應該做的事。

    5.實用性作品:

       1)指南

       2)某種藝術的學習技巧

       3)任何一個領域的使用手冊,像工程、醫藥或政治問題的書

       4)一些通常教導我們如何認知經濟生活環境(個別的或社會整體的),教導我們該做不該做的事,如果不做會有什麼懲罰等,則是實用的書。

       5)演說

    6.理論性作品:

       1)種類:

         a)歷史,

         b)科學:心理學、幾何學和物理學

         c)哲學

       2)區別和聯絡:

         a)歷史書的祕訣就在書名。歷史的本質是口述的故事。歷史就是紀事,在處理一些發生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真實事件。

         b)科學不會太在意過去的事,他所面對的是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地點的事。

         c)哲學比較像科學,不像歷史,追求的是一般的真理,而非發生在過去的特定事件,不管那個過去是近代或較遠的年代。

         d)如果一本書理論的書強調的內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經驗,那就是科學的書。否則就是一本哲學書。

    7.學習分類的目的:

       學習以適當的態度來閱讀不同的書。

第七章透視一本書

【1】筆記

【2】一本書出現在你面前時,肌肉包著骨頭,衣服裹著肌肉,可說是盛裝而來

【3】規則二: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一小段文字)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1. 一個好的作者會經常幫助你整理出他書中的重點
  2. 一本書的整體精神可以有不同的詮釋,沒有哪一種一定對。

【4】規則三: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

    1.通用公式:

       1)作者將全書分成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談的是什麼,第二部分談的是什麼,第三部分談的是別的事,第四部分則是另外的觀點,第五部分又是另一些事。

       2)第一個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三個段落,第一段落為X,第二個為Y,第三個段落為Z。

       3)在第一部分的第一階段,作者有四個重點,第一個重點為A,第二個重點為B,第三個重點為C,第四個重點為D。

    2.理性讀書:不一定讀每本書都要用上同樣的力氣。選擇少數相關的幾本書。

    3.屬於自己的架構:你不用跟著書上所出現的章節來歸納一本書的架構。當然,原來的結構可能比你區分的綱要要好,但也可能比不上你的綱要。無論如何,你得自己你綱要就對了。

【5】規則二和規則三的區別與聯絡:

  1. 第二個規則在指導你注意一本書的整體性,第三個規則在強調一本書的複雜度
  2. 當你掌握住一本書的整體性時,便會立刻抓住其中一些重要的部分。但是這每個部分的本身通常是很複雜,各有各的內在結構需要你去透視。因此第三個規則所談的,不只是將各個部分排列出來,而且要列出各個部分的綱要,就像是各個部分自成一個整體,各有各的整體性與複雜度。

【6】規則四: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或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第八章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

【1】筆記

【2】規則五:找出重要單字,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

    1.含義:

       1)找出重要單字,那些舉足輕重的單字。

       2)確認這些單字在使用時的最精確的意義。

    2.步驟:

       1)處理語言的問題

       2)超越語言,處理語言背後的思想涵義。

【3】找出單字

    1.解日常用語

       1)並不是作者使用的所有字都重要

       2)理解作者在特定環境下的日常用語的特殊含義

    2.專門用語及特殊字彙。

       1)注意作者強調的某些特定的字。

       2)每個知識領域都有自己獨特的專門用語

       3)知道這什麼種類的書,整本書在談什麼,有哪些重要的部分,書名,章節的標題,前言等,有助於讀者尋找專門用語。

       4)有些領域有一套完整的專門用語。

       5)在哲學領域,作者喜歡使用自己的特有的用語

       6)作者與其他作者爭執的某一個用語就是重要的字

【4】找出字義

    1.要關鍵字的含義:

       1)一是作者在全書每個地方用到這個字眼的時候都只有單一的意義

       2)二是同一個字他會使用兩三種意義

    2.瞭解這些關鍵字的方法:

       1)要判斷這個字是有一個還是多重意義。如果多重意義,要看這些意義之間的關係如何。

       2)要注意這些字在某個地方出現時,使用的是其中哪一種意義。看看上下文是否有任何線索,可以讓你明白變換意義的理由。

       3)跟得上字義的變化,也就是跟作者在使用這些字眼時一樣變化自如。

    3.如何掌握這些不同的意思?

       1)你一定要利用上下文自己已經瞭解的所有字句,來推敲出你所不瞭解的那個字的意義。

       2)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定義的例子。

       3)用自己已經掌握的一些字義來運作這個過程

    4.一些複雜情況:

       1)一個可以有許多不同意義的字,在使用的時候可以只用其中一個意義,也可以把多重意義合起來用。

       2)注意同義字問題

       3)片語(成語)問題。

    5.舉例:

       為了對於“閱讀”這個字打成共識,作者分別使用了不同的情況作了說明:

       1)閱讀

       2)啟發性的閱讀

       3)如何運用你的心智來閱讀一本書,也就是如何讓自己從不太理解到逐漸理解的一個過程。

第九章判斷作者的主旨

【1】筆記

 

【2】句子與主旨

  1. 句子與段落是文法的單位、語言的單位。主旨與論述是邏輯的單位,也就是思想與知識的單位。
  2. 句子與主旨不是一一對應的
  3. 並不是書中的每一句話都是主旨
  4. 並不是每一個敘述句都是主旨,一個敘述句可以表達出不同的主旨
  5. 一個複合句也可以用論述方式表達許多不同的主旨
  6. 同一個主旨也能用兩個或更多不同的句子來說明

【3】規則六:將一本書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中的主旨。

    1.找出關鍵句

       1)關鍵句在哪?

         a)你第一眼看到這些句子時並不能完全理解的句子。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

         b)作者溝通的主要核心是他所下的肯定與否定的判斷,以及他為什麼會這麼做的理由。

         c)找出組成關鍵句的文字來

         d)主旨一定在一本書最主要的論述中——不是前提就是結論。

       2)作者一般會怎麼提示你?

         a)字句底下劃線

         b)用不同的印刷字型將主要的句子凸顯出來

         c)將主旨寫在前面

         d)用特殊的話提示,比如“我的回答”。

    2.找出主旨

       1)找出關鍵句所闡述的主旨

         a)藉助前後相關的句子來了解那個關鍵句

         b)關鍵句通常要說明的不只一個主旨

       2)檢驗懂不懂一個句子的主旨的最佳方法:

         a)用自己的話來說

         b)舉出一個自己所經歷的的主旨所形容的經驗,舉例說明

【4】規則七:從相關文句的關聯中,設法架構出一本書的基本論述。

    1.論述在哪?

       1)在任何一本書中都有許多段落根本沒有任何論述

       2)如果可以,找出書中說明重要論述的段落。但是,如果這個論述並沒有這樣表達出來,你就要去構架出來。你要從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選句子出來,然後整理出前後順序的主旨,以及其組成的論述。

         a)在書的空白處作上編號,再加上其他記號,把一些應該排序而讀的句子標示出來。

         b)注意作者的使用方法,比如有的作者,一個段落就是一個論述。

         c)注意作者可能會在整章的結尾為你作摘要整理,或是摘在某個精心設計的部分。

         d)瀏覽全書會幫助我們,如果有摘要,會知道摘要在哪裡。

         e)在閱讀的過程中你能讓大腦不斷地活動,能跟作者達成共識,找到他的主旨,那麼你就能看出他的論述是什麼了。

    2.如何更好地找出基本論述的方法:

       1)首先,要記住所有的論述都包含了一些宣告。其中有些是你為什麼該接受作者這個論述的理由。如果你先找到結論,就去看看理由是什麼。如果你先看到理由,就找找看這些理由帶引你到什麼樣的結論上。

       2)其次,要區別出兩種論述的不同之處。一種是以一個或多個特殊的事實證明某種共通的概念,另一種是以連串的通則來證明更進一步的共通概念。前者是歸納法,後者是演繹法。

       3)第三,找出作者認為哪些事情是假設,哪些是能證實的或有根據的,以及哪些是不需要證實的自明之理。

【5】規則八:找出作者的解答

第十章公正地評斷一本書

【1】筆記

 

【2】公正地評斷一本書的幾個前提:

  1. 閱讀一本書,是一種對話。必須能評論,提出批評,才算真正完了這件事。
  2. 真正重要的是遵守思維的禮節。
  3. 沒有一本書會好到無懈可擊
  4. 受教或是能學習是一種極為主動的美德。一個人如果不能自動自發地運用獨立的判斷力,他根本就不可能學習到任何東西。或許他可以受訓練,卻不能受教。因此,最能學習的讀者,也就是最能批評的讀者。
  5. 光是努力,並不足以稱得上受教。讀者必須懂得如何評判一本書,就像他必須懂得如何才能瞭解一本書的內容。
  6. 修辭就是要知道如何去說服對方。

【3】規則九:在你說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暫緩評論”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說出:“我瞭解了。”

【4】規則十:當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地辯駁或爭論。

【5】規則十一: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在作任何評斷之前,都要找出理論基礎。

第十一章贊同或反對作者

【1】筆記

 

【2】贊同或反對作者的前提:

  1. 當讀者不只是盲目地跟從作者的論點,還能和作者的論點針鋒相對時,他最後才能提出同意或反對的有意義的評論。
  2. 只有當雙方都瞭解對方所說的內容時,關於事實或方向的議題才是真實的。

【3】理想化的辯論的三個條件(明智與有益的對話中必要的條件):

  1. 第一點,因為人有理性的一面,又有動物的一面,所以在爭論時就要注意你會帶進去的情緒,或是在當場引發的脾氣。
  2. 你要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設攤出來。一場好的辯論是不會為假設而爭吵的。
  3. 派別之爭幾乎難以避免地會造成一些盲點,要化解這些盲點,應盡力嘗試不偏不倚。在爭論時應該多一點理性的光,少一點激情的熱,每個參與辯論的人至少都該從對方的立場來著想。如果你不能用同理心來閱讀一本書,你的反對意見會更像是爭吵,而不是文明的意見交流。

【4】可以從如下四個方面來評論一本書:

  1. 你的知識不足
  2. 你的知識有錯誤
  3. 你不合邏輯——你的推論無法令人信服
  4. 你的分析不夠完整

【5】你的知識不足

    作者缺少某些與他想要解決的問題相關的知識。在這裡要注意的是,除非這些知識確實相關,否則就沒有理由作這樣的評論。

【6】你的知識有錯誤

  1. 缺乏相關的知識,就不太可能解決某個特定的問題,或支援某一種結論。
  2. 錯誤的知識卻會引匯出錯誤的結論,與站不住腳的解答。

【7】你不合邏輯——你的推論無法令人信服

    推論荒謬的兩種形態:

  1. 缺乏連貫,也就是結論冒出來了,卻跟前面所說的理論連不起來
  2. 事件變化的前後不一致,也就是作者所說的兩件事是前後矛盾的

【8】你的分析不夠完整

    什麼是分析不夠完整?就是說作者並沒有解決他一開始提出來的所有問題,或是他並沒有儘可能善用他手邊的資料,或是他並沒有看出其間的含義與縱橫交錯的關係,或是他沒法讓自己的想法與眾不同。

第十二章輔助閱讀

【1】筆記

 

【2】定義

  1. 內在閱讀:指閱讀書籍的本身,與所有其他的書都不是相關的
  2. 外在閱讀:是我們藉助其他一些書籍來閱讀一本書

【3】外在閱讀的幾個來源

  1. 相關經驗
  2. 其他的書
  3. 導論與摘要
  4. 工具書

【4】相關經驗

    1.分類

       1)一般經驗

       2)特殊經驗

    2.經驗與閱讀的關係

       1)一般經驗在一方面與閱讀小說有關,另一方面與閱讀哲學書籍有關

       2)特殊經驗主要是與閱讀科學性作品有關

       3)閱讀歷史作品,同時與一般經驗及特殊經驗都有關

    3.如何檢驗自己是否適當地運用自己的經驗,來幫助你讀懂一本書?

       在你覺得自己瞭解了的某一點上,能不能舉出一個例項來。

【5】其他的書可以當作閱讀時的外在助力

  1. 許多偉大的作品不只是相互有關聯,而且在寫作時還有特定的先後順序,這都是不該忽略的事。
  2. 外在輔助閱讀的主要功用在於延伸與一本書相關的內容脈絡。

【6】如何運用導讀與摘要

    1.少用導讀和摘要的原因:

       1)一本書的導讀並不一定都是對的

       2)就算他們寫對了,可能也不完整,尤其是自以為是的導讀,會限制你對一本書的理解

    2.內在閱讀規則和外在閱讀規則

       1)內在閱讀規則是在閱讀一本書之前,你要先看作者的序與前言

       2)外在閱讀規則是除非你看完了一本書,否則不要看某個人的導讀。

         a)你必須讀完全書之後,才能看這類詮釋或導讀手冊,而不是在之前看。如果你已經看過全書,知道這些導讀如果有錯,是錯在哪裡,那麼這樣的導讀就不會對你造成傷害。但是如果你完全依賴這樣的書,根本沒有讀過原書,你就隸屬於導讀手冊了。

         b)要正確地運用這些導讀,必須先盡力讀完一本書,然後還有些問題在干擾著你時,你才運用這些導讀來解答問題。

【7】如何運用工具書

    1.明智地運用工具的四個條件:

       1)首先要有一些想法,不管是多模糊的想法,那就是你想要知道些什麼?換句話說,你一定要能對工具書問一個明智的問題。

       2)其次,你一定要知道在哪裡找到你要找的答案。

       3)你必須要知道工具書是怎麼組織的。

       4)還要能確定該書的編者或作者知道哪個答案。

    2.如何使用字典

       1)文字是物質的

       2)文字是語言的一部分

       3)文字是符號

       4)文字是約定俗成的

    3.如何使用百科全書

       1)事實是一種說法

       2)事實是一種“真實”的說法

       3)事實是真相的反映

       4)事實是某種程度上的約定俗成

    4.字典是關於文字的,而百科全書是關於事實的

第三篇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

第十三章如何閱讀實用型的書

【1】筆記

 

【2】第三篇所談的內容是:既然我們談的是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我們會強調基本要問的不同問題,以及會獲得什麼樣的不同的回答。

【3】如何對待實用性的書?

  1. 任何實用性的書都不能解決該書所關心的實際問題。
  2. 只有行動能解決問題。行動只能在現世發生,而不是在書本中發生。
  3. 由於每個行動具有其特殊性,沒法照一般的反應來行動。
  4. 實用性的書多少還是可以提供一些可以應用在同類型特殊狀況中的通用規則。讀者一定要能加上一點自己的想法,才能運用在實際的狀況中。

【4】實用性書的分類:

  1. 像本書一樣,或是烹飪書。駕駛指南,基本上都是在說明規則。
  2. 主要是在闡述形成規則的原理。

【5】實用性書的評判:在評判一本實用性的書時,所有的事都與結果及目標有關。

【6】如何接受實用性書籍的說服?

  1. 瞭解:每一本實用性的書中都混雜著雄辯或宣傳
  2. 原因:因為你對他作品最終的評判是來自你是否接受他的結論,與他提議的方法,所以每一本實用性的書中都混雜著雄辯或宣傳
  3. 如何知曉哪些是雄辯:一個人如果真正讀懂一本實用性的書,他知道這本書的基本共識、主旨、論述是什麼,就能覺察出作者的雄辯。
  4. 如何對待雄辯:一個讀者如果完全不接受所有內容的訴求,那就不必閱讀實用性的書了。
  5. 為了更好地理解:可以瞭解作者的人格、生活與時代背景

【7】一個閱讀者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的變化:

編號

原問題

變化之後的問題

問題變化程度

問題一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找到主題,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

這本書是在談些什麼?瞭解作者的目的是什麼?或者作者想解決什麼問題?

問題二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找出主要的想法、宣告與論點。

這本書的意義或內容是什麼?

問題三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有責任為這本書做個自己的判斷。

內容真實嗎?——變化大

問題四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這本書提供的資訊有什麼意義?為什麼這位作者會認為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了資訊,還啟發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更深的含義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啟示。

這本書與我何干?如果贊同,就要採取行動

第十四章如何閱讀想象文學

【1】筆記

 

【2】讀想象文學的“不要”

  1. 不要抗拒想象文學帶給你的影響力
  2. 在想象文學中,不要去找共識、主旨或論述
  3. 不要用適用於傳遞知識的,與真理一致的標準來批評小說。

【3】閱讀想象文學的一般規則

    1.架構性規則:

       1)你必須將想象文學作品分類

       2)你要能抓住整本書的大意

       3)你不僅要能將整本書簡化為大意,還要能發現整本書各個部分是如何架構起來的。

    2.詮釋性規則:

      1)小說的要素是插曲、事件、角色與他們的思想、言語、感覺及行動。熟知每個事件與人物的細節。

      2)在這個想象的世界中賓至如歸。知道一切事件的進行,就像你親臨現場,身歷其境。變成其中的一個成員,願意與其中的角色做朋友,運用同情心與洞察力參與事件的發生,就像你會為朋友的遭遇所做的事一樣。

      3)場景或背景,社會的組合,是小說中各個要素之間靜態的聯絡。而情節的披露是動態的聯絡。

    3.評論性規則:

       1)在你衷心感激作者試著為你創造的經驗之前,不要批評一本想象的作品。也就是要能真正努力過並欣賞作者才行。所謂欣賞,指的是欣賞作者接著你的情緒與想象力,為你創造的一個世界。

       2)客觀指出書中某事件造成你的反感。

第十五章閱讀故事、戲劇與詩的一些建議

【1】筆記

 

【2】第四個問題的差異

     嚴格說起來,分析好了小說、戲劇或詩之後,是用不著採取什麼行動的。在你採取類似的分析閱讀,回答前面三個問題之後,你身為讀者的責任就算盡到了。要把這些文學作品讀通,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去感受與體驗。

【3】如何閱讀故事書

    1.建議:

       1)快讀,並且全心全意地讀

       2)就算一開始不太清楚,也不要焦慮

       3)你一定要讀完一本小說之後,才能談你是否把這個故事讀通了。

    2.好處:小說可以滿足我們潛意識或意識中許多的需要。

    3.關於史詩的重點

       閱讀任何一部重要的史詩對讀者來說都有額外的要求——要求你集中注意力,全新參與並運用想象力。

【4】如何閱讀戲劇

    1.建議

       1)讀者必須自己提供那樣的演出,假裝看到演出的實景。

       2)在閱讀劇本時最好一氣呵成,才能掌握住整體的感覺。

    2.關於悲劇的重點

       1)記住悲劇的精髓在時間,或是說缺乏時間。因為有足夠的時間,沒有解決不了的事。

       2)在讀旁白的部分時,你要想象這些臺詞是跟你一般身高的人所說出來的話,而在讀悲劇人物的臺詞時,你要想象這是出自一個大人物的口中,他們不只是形象上,在實際身高上也高出你一截。

【5】如何閱讀抒情詩

    1.定義:

       1)無論我們心中如何激盪著原始的詩情,但是詩仍是由文字組成的,而且是以條理分明,精巧熟練的方式所組合出來的。

       2)詩(主要是抒情詩)如果不是讚美,或是喚起行動(通常是革命行動),或者如果不是以韻文寫作,特別是運用所謂“詩的語言”來寫作,那就算不上是真正的詩。

    2.前提:

       1)首先,抒情詩,任何現代詩,只要你肯拿起來讀,你就會發現並不像你想的要花那麼大的工夫。

       2)其次,那絕對是值得你花時間與精力去做的事。

    3.規則:

       1)不論你覺得自己懂不懂,都要一口氣讀完,不要停。

       2)重讀一遍——大聲讀出來。

       3)你發現任何有關作者生活與時代的資訊,只要是確實的都有幫助。但是關於一首詩的大量背景資料並不一定保證你能瞭解這首詩。要了解一首詩,一定要去讀它——一遍又一遍地讀。

第十六章如何閱讀歷史書

【1】筆記

 

【2】歷史的定義:

  1. 歷史的形式:所謂歷史書有很多種書寫記錄的方式。收集特定事件或時期的相關資料,可以稱作那個時期或事件的歷史。口頭採訪當事人的口述記錄,或是收集這類的口述記錄,也可以稱作那個事件或那些參與者的歷史。另外一些出發點相當不同的作品,像是個人日記或是信件收集,也可以整理成一個時代的歷史。歷史這兩個字可以用在,也真的運用在幾乎各種針對某一段時間,或讀者感興趣的事件上所寫的讀物。
  2. 狹義定義:指的是我們希望限制在針對過去某段時間、某個事件或一連串的事件、來進行基本上屬於敘事風格,多少比較正式的描述。
  3. 廣義定義:強調歷史的基本是敘事的,所謂的事指的就是“故事”。

【3】歷史書的特點:

  1. 難以捉摸的史實
  2. 因為關於歷史的理論不同,因為歷史家的理論會影響到他對歷史事件的描述,因此如果我們真的想要了解一個事件或時期的歷史,就很有必要多看一些相關的論著。
  3. 對你感興趣的事件或時期,儘可能閱讀一種以上的歷史書。
  4. 閱讀歷史時,不只要關心在過去某個時間、地點真正發生了什麼事,還要讀懂在任何時空之中,尤其是現在,人們為什麼會有如此這般行動的原因。

【4】閱讀歷史書要提出的問題

編號

原問題

變化之後的問題

問題一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找到主題,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

每一本歷史書都有一個特殊而且有限定範圍的主題。如果我們要把歷史讀好,我們就要弄清楚這本書在談什麼,沒有談到的又是什麼。

問題二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找出主要的想法、宣告與論點。

一定要知道這位作者是用什麼方法來說故事的。他將整本書依照年代、時期或世代分為不同的章節?還是按照其他的規則定出章節?他是不是在這一章中談那個時期的經濟歷史,而在別章中談戰爭、宗教運動與文學作品的產生?其中哪一個對他來說最重要?如果我們能找出這些,如果我們能從他的故事章節中發現他最重視的部分,我們就能更瞭解他。

問題三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有責任為這本書做個自己的判斷。

批評歷史有兩種方式:

1,  這本歷史書不夠逼真

2,  作者誤用了資料

問題四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這本書提供的資訊有什麼意義?為什麼這位作者會認為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了資訊,還啟發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更深的含義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啟示。

歷史書告訴我們人類過去所做的事,也經常引導我們做改變,嘗試表現出更好地自我。一般來說,政治家接受歷史的訓練會比其他的訓練還要收穫良多。歷史會建議一些可行性,因為那是以前的人已經做過的事。既然是做過的事,就可能再做一次——或是可以避免再做。

【5】如何閱讀傳紀與自傳

    1.分類

       1)定案本:對一個人的一生作詳盡完整的學術性報告,這個人重要到夠得上寫這種完結篇的傳記。

       2)授權本:由繼承人,或是某個重要人物的朋友來負責。因為他們的寫作態度很小心,因此這個人所犯的錯,或是達到的成就都有經過潤飾。

       3)介於定案本與授權本之間的傳記

    2.問題

       1)是否有人真的寫出一本真實的 ?即使作者想要掩蓋一些事實,自傳還是會告訴我們一些有關作者的真面目。

       2)沒有人能讓自己擺脫自己的作品

       3)無論這類書,尤其是自傳,揭露了多少有關作者的祕密,我們都用不著花上一推時間來研究作者並未言明的祕密。

       4)傳紀,就跟歷史一樣,可能會引匯出某個實際的、良心的行動。

【6】如何閱讀關於當前的事件

    1.在閱讀當前事件的報導時,要知道是誰在寫這篇報導,提出下問題:

       1)這個作者想要證明什麼?

       2)他想要說服誰?

       3)他具有的特殊知識是什麼?

       4)他使用的特殊語言是什麼?

       5)他真的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嗎?

第十七章如何閱讀科學與數學

【1】筆記

 

【2】本章討論範圍

  1. 在我們傳統中,偉大的科學與數學的經典之作
  2. 現代科普著作

【3】閱讀科學經典名著的建議

    1.科學作品:在某個研究領域中,經過實驗或自然觀察得來的結果,所寫成的研究報告或結論。

    2.兩個主要難題:

       1) 一個是有關論述的問題。科學基本上是歸納法,基本的論述也就是經由研究查證,建立出來的一個通則。

       2)另外一些論述是運用演繹法來推論的。這樣的論述是接著其他已經證明過的理論,再推論出來的。

    3.第一個困難:

       1)出現的原因:為了瞭解科學中歸納法的論點,你就必須瞭解科學家引以為理論基礎的證據。

       2)解決辦法:自己親身體驗以獲得必要的特殊經驗。

    4.第二個困難:數學問題

       1)出現的原因

  • 符號盲:無法放下對實體的依賴,轉而理解在控制之下的符號轉換。
  • 一些未被告知或未被早點告知的事實:

        a)數學其實是一種語言,我們可以像學習自己的語言一樣學習它。

        b)數學是如何優美、如何滿足智力的一門學問。因為真正有範圍限制的問題,作出真正邏輯的解釋。

       2)解決辦法:

  • 你至少可以把一些比你想象的基礎程度的數學讀的更明白
  • 如果你閱讀數學書的企圖是要了解數學本身,當然你要讀數學,從頭到尾——手上還要拿支筆,這會比閱讀任何其他的書還需要在書頁空白處寫些筆記。但是你的企圖可能並非如此,而是隻想讀一本有數學在內的科學書,這樣跳著略讀反而是比較聰明的。
  • 你的責任不是成為這個主題的專家,而是要去了解相關的問題。

第十八章如何閱讀哲學書

【1】筆記

 

【2】哲學問題分類

    1.理論或思辨型的部分:

       1)定義:關於存在與變化的問題,與這個世界上存在與發生的事有關。這類問題在哲學領域中屬於理論或思辨型的部分。

       2)包含:

  • 如果思辨或理論型的哲學主要在探索存在的問題,那就屬於形上學。
  • 如果問題與變化有關(關於特質與種類的演變,變化的條件與原因)就是屬於自然哲學的。
  • 如果主要探索的是知識的問題(關於我們的認知,人類知識的起因、範圍與限制,確定與不確定的問題)那就屬於認識論,也稱作知識論。

    2.規範哲學部分:

       1)定義:關於善與惡,好與壞的問題,和我們應該做或探尋的事有關,我們稱這是隸屬於哲學中實用的部分,更正確來說該是規範的哲學。

       2)包含:

  • 如果是關於如何過好生活,個人行為中善與惡的標準,這都與倫理學有關,也就是理論哲學領域。
  • 如果是關於良好的社會,個人與群體之間的行為問題,則是政治學或政治哲學的範疇,也就是規範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