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便於理解假設檢驗的好例子

便於理解假設檢驗的好例子

專業定義:假設檢驗是數理統計學中根據一定假設條件由樣本推斷總體的一種方法 。其實,我們常見的t檢驗、卡方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非引數檢驗等等都屬於假設檢驗 。

為了更好的解釋小夥伴們對假設檢驗的疑惑,小編的一袋豆子要登場了。袋子裡有紅豆,也有黑豆,小編想知道紅豆和黑豆是不是一樣多。若是一個個去看,小編怕是要瘋了。於是,小編偷了個懶,從袋子裡拿了一把豆子,看看這把紅豆多還是黑豆多。用這把豆子作為樣本,去推斷這袋豆子。既然是用樣本推斷總體,就有抽樣誤差的可能性。不管袋子裡紅豆多還是黑豆多,這一把不一定能真實反映這袋豆子,那怎麼辦呢?這就要用到假設檢驗了。

說假設檢驗之前,先要知道小概率事件。統計大牛覺得如果一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小於0.05,就可以定義為小概率事件了,也就是說,在一次研究中該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很小,如果只進行一次研究,可以視為不會發生。

回到豆子的話題哈,現在是想通過樣本(一把豆子)去推斷總體(一袋豆子)。先做一個假設,一般是我們心裡特別不想承認的那一種可能,也稱無效假設。和無效假設對立的是備擇假設,是無效假設的對立面。

無效假設:袋子裡紅豆和黑豆是一樣多的,如果觀察到紅豆黑豆不一樣多完全是由抽樣造成的。備擇假設:袋子裡紅豆和黑豆的確不一樣多。

假定袋子裡有100個豆子,50個紅豆,50個黑豆。拿的這把豆子有3個紅豆,7個黑豆。

在無效假設成立的前提下,也就是說紅豆黑豆一樣多的基礎上,能拿到3個紅豆、7個黑豆的概率為:


這告訴我們,在紅豆和黑豆一樣多的假設下,拿到3個紅豆7個黑豆的可能性為0.11,是很常見的,說明所做的假設是可以成立的,還沒有理由能拒絕無效假設。

假定袋子裡有100個豆子,50個紅豆,50個黑豆。拿的這把豆子有1個紅豆,9個黑豆。

在無效假設成立的前提下,能拿到1個紅豆、9個黑豆的概率為:

這告訴我們,在紅豆和黑豆一樣多的假設下,拿到1個紅豆9個黑豆的可能性為0.007<0.05,為小概率事件,在一次研究中是不應該發生的,而現在發生了,可能是所做的假設有問題,有理由拒絕無效假設。

簡言之,假設檢驗的核心思想是小概率反證法,在假設的前提下,估算某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如果該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在一次研究中本來是不可能發生的,現在發生了,這時候就可以推翻之前的假設,接受備擇假設。如果該事件不是小概率事件,我們就找不到理由來推翻之前的假設,實際中可引申為接受所做的無效假設。

相關推薦

便於理解假設檢驗例子

專業定義:假設檢驗是數理統計學中根據一定假設條件由樣本推斷總體的一種方法 。其實,我們常見的t檢驗、卡方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非引數檢驗等等都屬於假設檢驗 。 為了更好的解釋小夥伴們對假設檢驗的疑惑,小編的一袋豆子要登場了。袋子裡有紅豆,也有黑豆,小編想知道紅豆和黑豆

如何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理解假設檢驗

假設檢驗簡單來說,就是下面4步的推理邏輯: 為了你更容易理解,我還是從一個生活中的例子開始聊起。 這個例子裡舉王寶強和馬蓉的例子並沒有惡意,只是想說明假設檢驗的背後邏輯,而這個例子更容易讓你理解清楚。 有一天,寶強懷疑妻子有可能出軌,但是自己邏輯能力太弱,於是就

置信區間和假設檢驗理解

置信區間和假設檢驗的理解 更新答案 數學理論的引入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或者是提供一種看待和理解現實世界的方式 置信區間(解決根據樣本推能夠相信的範圍):如果男女地位的主張是從一個極端男權到極端女權一個連續變化的值的話,人群(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群體,主張男女平

【轉】非常理解遺傳演算法的例子

非常好的理解遺傳演算法的例子 個人分類: 演算法 為更好地理解遺傳演算法的運算過程,下面用手工計算來簡單地模擬遺傳演算法的各     個主要執行步驟。         例:求下述二元函式的最大值:     (1) 個體編碼            遺傳演算法的運算物件

如何簡單理解假設檢驗

1 概論 假設檢驗的假設是關於總體的一個普遍性論斷,這個檢驗是看從樣本得出的結論能否推論到總體。 假設檢驗的基本邏輯是基於科學哲學的一個重要論點:全稱命題只能被否證而不能被證明。這個道理很簡單,個案當然不足以證明一個全稱命題,但是卻可以否定全稱命題。 研究時,我們當然不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小結10-1 - 假設檢驗概述

sqrt htm get 依據 事件 http 例如 style 科學 註:終於寫到最激動人心的部分了。假設檢驗應該是統計學中應用最廣泛的數據分析方法,其中像"P值"、"t檢驗"、"F檢驗"這些如雷貫耳的名詞都來自假設檢驗這一部分。我自己剛開進入生物信息學領域,用的最多的就

Python解釋器種類以及特點 (經典概括, 便於理解和記憶)

span 開發 python解釋器 技術 c語言開發 目標 提高 python代碼 child CPython c語言開發的 使用最廣的解釋器 IPython 基於cpython之上的一個交互式計時器 交互方式增強 功能和cpython一樣 PyPy 目標是

假設檢驗(Hypothesis Testing)

基本思想 ddc 控制 .com bcd 樣本 course bbf 正態分布 什麽是假設檢驗   假設檢驗是用來判斷樣本與樣本,樣本與總體的差異是由抽樣誤差引起還是本質差別造成的統計推斷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先對總體的特征作出某種假設,然後通過抽樣研究的統計推理,對此假

【數理統計學習】統計假設檢驗

統計假設檢驗可分為引數假設檢驗和非引數假設檢驗兩大部分。 當總體分佈形式已知,檢驗的目的是對總體的引數及其性質作出判斷,則稱這種檢驗為引數假設檢驗。 若總體分佈形式未知,需對總體分佈函式形式或總體之間的關係進行推斷,則稱為非引數假設檢驗。 顯著性檢驗:先提出假設,然後作出否定或者不否定的判斷,稱為顯著性

一個容易理解Path動畫的例子

A:   導讀 讓我們先看一張動圖,這是一個查詢類的App的歡迎頁。 正準備做的歡迎頁,發現還不錯,決定把這個例子分享出來,幾行程式碼就能瞭解Path繪製的動畫路徑。 關於Path網上的教程已經很多了,這裡僅僅是針對這個例子結合Path、PathMeasure來

統計基礎之假設檢驗

原假設:,定義與備擇假設完全相反的內容稱為原假設。 備擇假設:,將試圖建立的結果設為備擇假設。 第一類錯誤:當為真時,做出拒絕的結論 第二類錯誤:當為真時,卻接受了。 1、總體均值的檢驗:已知   下側檢驗 上側檢驗

銀行家演算法(戰爭舉例、便於理解)

1 銀行家演算法 作業系統的程序可以動態地申請資源,但系統在進行資源分配之前,應先計算此次資源分配的安全性。(若此次分配為安全的,作業系統則將資源分配給程序,否則令程序等待) 避免死鎖的實質在於:系統在進行資源分配時,如何使系統不進入不安全狀態。 1.1 舉例理

Python假設檢驗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pylab import math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matplotlib inline from scipy.stats import

Python_4組資料看線性迴歸的假設檢驗問題

一般情況下,當H0:β1=0H_0: \beta_1 = 0H0​:β1​=0 被接受的時候,表明 yyy 的取值傾向不隨 xxx 的值按線性關係變化。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變數 yyy 與 xxx 之間

Python金融系列第四篇:置信區間和假設檢驗

作者:chen_h 微訊號 & QQ:862251340 微信公眾號:coderpai 第五篇:多元線性迴歸和殘差分析 第六篇:現代投資組合理論 第七篇:市場風險 第八篇:Fama-French 多因子模型 介紹 在上一章中,我們討論了隨機變

【數學】假設檢驗求p值

1. 不存在p檢驗,只有Z檢驗、T檢驗、卡方檢驗、U檢驗等,這些檢驗都有p值。 2. t檢驗只有當確定資料分佈為正態分佈時才用;獨立重複實驗得到結果可假設為服從正態分佈(存疑);同樣是t檢驗,也分

統計學--假設檢驗過程

假設檢驗原理 基礎:小概率原理,即一般認為小概率事件在一次隨機抽樣中不會發生。 基本思想:先建立一個關於樣本所屬總體的假設,考察在假設條件下隨機樣本的特徵資訊是否屬小概率事件,若為小概率事件,則懷疑

電腦科學採用訓練資料集,驗證資料集,測試資料集 的方法 為什麼不採用統計學中常用的假設檢驗呢? (引數檢驗 和 非引數檢驗

如題所說, 這個問題作為一個本科讀管理,碩士讀計算機卻旁修經濟學,博士在讀計算機的我來說感覺比較迷惑的。在管理學,經濟學,計算機這三門學科在解決優化問題的時候採用的方法大致相同,其核心都是統計學,管理學,電腦科學中採用的基礎方法,如線性迴歸,多元線性迴歸,廣義線性迴歸,決策樹,SVM,ID3,KNN等分類方法

假設檢驗(hypothesis testing)及P值(p-value)

前一篇t檢驗的文末提到了P值的概念,P值實際上是醫學統計中很常用的一個概念,那麼這篇文章繼續講解什麼是P值。說到P值,就得先從假設檢驗說起。 首先宣告,此篇的內容是來自"馬同學高等數學"微信公眾號的內容。 目錄 2、P值 參考文獻: 1、什麼是假

資料探勘基礎之統計學的假設檢驗實驗

本部落格根據非常好的excel資料而編寫,使用python語言操作,預計使用一週的時間更新完成。需要《非常好的excel資料》word文件,歡迎發郵件給[email protected],免費發放。這篇部落格對應《非常好的excel資料》裡的第3章節。 1.假設檢驗實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