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的優秀讀後感範文3000字
《活著》的優秀讀後感範文3000字:
“活著是自己去感受活著的幸福和辛苦,無聊和平庸;倖存,不過是旁人的評價罷了”
一直以來,我都在尋找能夠抓住我內心的書,能讓我有感觸的書。在看完黃金時代之後,我去看了《邊城》以及《小城三月》的一小部分,都覺得不能吸引我。於是就問同學有沒有好書推薦,於是有不少人推薦了餘華的《活著》。其實對這本書我早有耳聞,一直都聽別人說很好看、很有意義。但是因為我害怕看完之後很悲傷、壓抑所以一直遲遲沒有讀。但是,當我最終選擇看它的時候,我覺得我的選擇是正確的。《活著》這本書不僅告訴了我如何看待生死,還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
這本書看完之後,我非常喜歡。首先,因為文章內容很有故事性,並且故事情節緊湊、扣人心絃。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想一直看下去,並不想間斷。其次是,故事內容非常貼近那個年代的真實生活,在感嘆主人公遭遇的同時,也讓人們有深刻的反思。究竟活著是為了什麼?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才明白,活著並不是為了什麼。活著是生存的本能,是對生命的尊重。就算你失去了一切,但是你還擁有你的生命,這是最寶貴的東西。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這本書的故事內容和它的創作背景緊密相關。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時代背景,才有主人公福貴那樣悲慘的一生。作者有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他,他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活著》是在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展開敘述的:從國民黨統治後期到解放戰爭、土改運動,再到大鍊鋼鐵運動,自然災害時期等等。但是小說有意淡化了社會政治背景,而更主要的是把它們當作孕育一個個苦難的生存環境,一個個磨練人、考驗人的“煉爐”。主人公福貴的一生就掙扎在這樣一個個“煉爐”中,他經歷了從大富大貴到赤貧如洗的物質生活的巨大變遷,經歷了多次運動給他帶來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兒老小先他而去。餘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這部作品大致講述了一個人一生的故事,寫的是一位歷盡滄桑和磨難的老人的一生。小說的敘述者“我”在年輕時獲得了一個遊手好閒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在夏天剛剛來到的季節,遇到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
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軟骨病而幹不了重活;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城裡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產下一男嬰後,因大出血死在手術檯上;而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讀後感作文(https://www.isanxia.com/)二喜是搬運工,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便隨福貴回到鄉下,生活十分艱難,每天吃不飽穿不暖。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生命裡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這本書的名字是《活著》實則是寫死亡,通過死亡來突出活著的意義。作品中死亡的重複發生,除了福貴的父親、母親、妻子家珍的死是有因有果,在人意料之中的。其他人物的死亡無都屬偶然:兒子友慶死於抽血過多,女兒鳳霞死於生孩子,女婿二喜死於建築事故,外孫苦根吃豆子撐死,最後福貴所有的親人都一個個死去,只剩下他一個孤零零的老頭和一頭同樣年邁的老黃牛相伴,並且是那樣樂觀豁達地活著,完全出乎人的意料。作者把死亡事件融進了瑣碎的生活裡,這能夠讓人體會到主人公福貴的命運之悲慘,並且好像是既定的事實一樣,無法改變,無能為力。在看完那些偶然的事件之後,讓人不免會想:如果當時這個人在做別的事,那會怎樣?正因為這些事情好像不在那時那刻那樣做,就會有挽回的餘地。也正因如此,就更加讓人感受到福貴的能量和他積極樂觀的心態。作者通過福貴經歷了大風大浪之後的狀態來強化主題,讓人體會活著的意義。
在看這部作品的時候,心情是起伏不定的,感覺好像福貴的人生一次次看到了希望,但最後希望總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破滅。很多人說看《活著》這部作品,看一次哭一次。我看完並沒有哭,我覺得福貴身邊親人的一個個離去,每次都不是那麼的激烈,帶給我的是內心的衝擊和悲傷。就好像少了點什麼,越看越覺得悲涼和無助。在我看來,主人公福貴也是這樣的。面對每一次的分離,他沒有哭的撕心裂肺,傷害自己,在角落縫補自己的心靈。只是默默的接受,他沒有被悲慘的現實打敗,仍懷著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正是因為這樣,在後來的時間裡再大的災難來臨,福貴也能將它消解,堅強的活下來,不鬧不爭。對於福貴來說,生命的意義即在於生命本身存在的價值,它來自活著,“活著”便是全部。
看完了這本書,我又去重溫了一下《活著》這部電影。該片改編自餘華的同名小說,由張藝謀執導,葛優、鞏俐等主演。電影裡,福貴的結局並不是那麼的悽慘,最後電影在他們一家人去給有慶、鳳霞上墳的時候結束了。福貴,家珍,二喜,苦根都在一起。還能互相有個依靠,有種一大家子的感覺。好像能在看完原著之後,給我一些些安慰。但是書中的描寫則是更貼近現實的、也是更殘酷的。
對於本書的內容,我想主要說說,有慶的死、鳳霞的死和福貴的活。在我看完整本書之後,有慶和鳳霞的死是最讓我感到惋惜的。因為他們的死完全是出於意外,並且那些意外帶有那個時代特有的背景。
有慶是福貴的小兒子,從生下來就經歷窮苦的困擾。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覺得有慶是個非常懂事的小孩,懂事的讓人心疼。他平時不吵不鬧,非常為家裡著想。他喜歡跑步,鞋子經常穿壞,還被福貴責備,為了鞋子能夠安好,冬天光著腳就去上學。他不僅懂事,而且很善良。他善良,為他的羊,他不辭辛苦一天來回幾趟就為了餵羊,就算後來變成公社的羊,他也每天堅持去喂。羊死了,他哭了很久;他孝順,從小沒有享過少爺福的他才幾歲就跟著幹活,盡力的分擔父母的重任;他懂事,知道姐姐因為他上學被寄到別人家,他寧可受父親打也不願去上學,他只要姐姐;他勇敢,縣長夫人難產大出血他奮勇去獻血,就是這麼巧,血型匹配上了。他第一個跑到了醫院,但沒想到卻被活生生的吸死在了這裡。有慶的死是福貴身邊死的第三位親人,也死的最讓人震撼。他是在福貴父母之後,第一個驟然離世的晚輩。從心理上說,他沒有任何準備,也沒有後來面對苦根去世時那般通透的心態;從情感上說,有慶是他在生活中一直虧欠的孩子,跟著他吃了那麼多苦,剛剛從大饑荒的災難中緩過來,他對有慶和未來還有很多希望。有慶死時才上小學,白髮人送黑髮人這種場面確實顯得有些悲哀。有慶的死不是死於疾病,不是死於意外,而是死於一種可以稱為謀殺而在那個年代又不用對此事負責的行為。他是被人給抽血抽死的,抽血的原因竟是為大出血的縣長夫人輸血,醫生不顧孩子的反應,一味討好上級,造成了他們認為不是後果的結果。這裡寫的十分諷刺,一個人的命就這樣的用來換了另外一個人的命。但是有慶做錯了什麼呢?他只是懷著一顆炙熱的為他人著想的心去獻血,沒想到他的生命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