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融入團隊併成為團隊核心(六)
一
我總是在記憶深處探訪那些擁有高效率團隊的一切特徵,並試圖從紛繁複雜的記憶塵埃中找出一些共性,慶幸我已經習慣於通過閱讀和思考來解讀這些內容,我得以用兩個關鍵性的詞彙來描述這些點。那就是“目標管理”和“時間管理”。
目標管理:表面上看,是執行者對於來自高層戰略的解讀,實際上是通過團隊間反饋機制的建立,讓團隊能夠快速的理解戰略,並從而在執行過程中為團隊帶來行之有效解決方案。並通過在一次又一次的執行中落實到位,從而使得團隊的目標都能協同發展,進而確保了組織的目標得以實現的整個過程。由於目標管理內容較為豐富,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跟大家探討這個問題。
時間管理:源自每個人對於自身工作專注度、精力、時間的精細分配,以期高效的實現自己的時間控制。我將時間管理分為“控制自己的精力”,“控制會議”,“控制自己的時間”三個層面。
二
毋庸置疑,在這個資訊大爆炸的時代,我們所能收到的資訊其實已經遠遠超出了一個人正常所能吸納的範圍。例如,如果以某某頭條作為我們的收集資訊的輸入,那麼可以想象,我們的每天24小時都可以被無限制的佔滿。甚至而言,如果這樣的生活真的是我們生活的全部,我們其實也會覺得自身收穫充足。
因為那些來自頭條的內容,難免會有一些能夠給我們帶來價值的內容,例如一些雞湯或時政新聞或社會動態,通過分享這些內容,我們也獲得了一些屬於自己的收穫。例如,我們會產生這樣的錯覺:還好我看到了這條訊息,趕緊分享出去,不然我又會被人稱為“Out”了。
尤其是IT領域從業者,開啟頭條看到的哪些有關新技術的推文,總是讓我們在那麼一瞬間激情澎湃,設想如果我們的每天都沉浸在這些內容之中,我們的所謂“網際網路技術格局”一定會得到巨大的提升。
畢竟通過頭條,使得我們能夠在網際網路新技術的一瞬間迅速“看到”;也有人分享面試經驗和麵試題,於是通過頭條,那些大公司的面試題,我們都能很快看過;看起來只要我們想挑戰,隨時都可以去。
我們在閱讀技術文章的過程中,同樣也像看到小說一般,沿著作者的筆觸一起去踩坑,一起去解決問題,甚至有時候我們看到作者採取了一些獨特的做法,還會一拍大腿,說這個傻逼作者,明顯有更好的方法不用,為什麼要用這種二逼方法,要我,一定會用從xxx方法(從其他文章中看到的方法)。
有的技術文章寫得特別優美,所描述的技術故事讓讀者心馳神往,卻只有少數人能夠把這些文章當種子,在自己的心靈深處發芽,在需要的時候使用這些方法來為自己公司解決問題;還有許多人,會把故事當成段子,以為自己已經成為了行業大佬,熱衷於向別人分享。
三
然而,那些其實不過是我們自己找的“資訊繭房”而已,並一點點的消耗掉我們原本就不多的精力。所謂“資訊大爆炸”,看起來能夠給我們帶來收穫,但是不加過濾的無腦提取,只會讓我們成長為一個又一個的思想上的胖子,行動上的矮子。或者,有點像宮崎駿電影《千與千尋》中的無臉男,他一開始個性單純,樂於與人交往,卻不懂得篩選、過濾有用的知識,並最終成長為一個怪物。
顯然我們都知道,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均衡的,我們難免想充分利用今天的時間,但也往往會立下許多不切實際的flag,並被抖X和頭條把所有的剩餘時間全部消耗殆盡,只有那麼少數幾個人能夠真正把握時間的重要性,並充分利用時間,將自己的精力最大化。
我曾向一位老師請教請教一本銷量極廣的IT書籍作者的高效工作方法,她說:這位老師確實很優秀,他每天幾乎有處理不完的郵件,如果他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處理郵件上,那幾乎很難獲得今天的成就。正是因為他明白自己的精力有限,他明白哪些事情最重要,因此他能用最高效的方法完成自己工作,使得他能夠在一堆混亂的事務中挑出最有價值的珍珠,從而實現了工作、生活的相對平衡。
確實如此,我也曾立了許多Flag,卻發現大部分都實現不了,還不如每天就認真幹好幾件事,一點點的積累起來才更顯得彌足珍貴。
尤其是在通訊技術務必發達的今天,沉迷於社交成為許多人的通病,那麼多的群,每個群都顯得獨一無二,有時候能夠在其中發表幾句看起來有想法的言論,能夠獲得大家的一些認同,你會認為自己的精神層面獲得了極大的滿足。
不由得想起有人對人心弱點的評價:貪婪,自大,懶惰,缺乏自信心、容易焦慮、虛榮心。沉迷於群聊或社群,著實能夠讓人的自信心看起來得到滿足,那也恰好體現了自己在自信心上的不足,才必須藉助於這些廉價的方式來填補空白。
社交群、公眾號、頭條等提供了海量內容,恰好能夠滿足我們的虛榮心,讓我們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自己獲得的、讓我們以為社交網路的朋友圈,就是自己真實的朋友圈。
再過幾年,自己的熱度過去,會不會覺得這是個笑話?
四
我們應當適度的控制自己的精力,讓自己儘量專注的把手頭的事情幹好之餘,再去幹其他事情,我們應當學會從海量的資訊中對資訊進行過濾,提取出能夠融入到自己靈魂中的寶貴知識,再一點點的對這些內容進行“重混”,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管理精力,就是管理自己的時間。只有提高精力的專注度,才能充分利用時間,才更有利於打造“全面均衡”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