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分析閱讀Pre
阿新 • • 發佈:2020-07-29
如何閱讀一本書——分析閱讀Pre
前情介紹
作者: 莫提默.艾德勒 查爾斯.範多倫
初版:1940年,一出版就是全美暢銷書榜首一年多。鋼鐵俠Elon.Musk學過。
需要注意的句子:
成功的閱讀牽涉到讀者與作者達成共識。
實用性的書,要以目標結果為導向去學習。沒有目的的學習是毫無效率和意義的。
如果一本書不能啟發一個人時,讀者只有一個解決辦法,就是自己親身體驗以獲得必要的特殊經驗。即上手操作。
只有當我們解決了基礎的層次問題,即基礎閱讀中遇到的如不認識的字或語法句法問題時,我們的閱讀能力才能更上一層樓。
要達到閱讀的所有目的,就必須在閱讀不同書籍的時候,運用適當的不同速度。
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
閱讀的規則是:努力越多,效果越好。
無限制的受教育機會是一個社會能提供給人民最有價值的服務——或說得正確一點,只有當一個人的自我期許,能力與需要受限制時,教育機會才會受到限制。
一個人如果不夠靈活,不能夠集中精神來閱讀,就沒法進行檢視閱讀。
依照讀完的性質與複雜程度,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滿足於理解。
粗淺的閱讀規則: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用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在閱讀的時候想要保持清醒,或昏昏欲睡,注意看閱讀的目標是什麼。
人們在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會打瞌睡,並不是他們不想努力,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要如何努力。
一個人如果說他知道他在想些什麼,卻說不出來,通常是他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
閱讀一本書應該像是你與作者之間的對話。
要養成閱讀習慣,除了不斷地運作練習之外,別無他法。俗話說,熟能生巧。一開始做不好的事,慢慢就會得心應手,像是自然天生一樣。
一個人只要學習過一種複雜的技巧,就會知道要學習一項新技巧,一開始的複雜過程是不足為懼的。也知道他用不著擔心這些個別的行動,因為只有當他精通這些個別的行動時,才能完成一個整體的行動。
如果你對一篇文章連一個問題也提不出來,那麼你就不可能期望一本書能給你一些你原本就沒有的視野。
一個讀得很廣泛,卻讀不精的人,與其值得讚美,不然值得同情。就像霍布斯所說:“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樣讀那麼多書,我就跟他們一樣愚蠢了。”
目標
實用性的書,特別如技術書,要以目標為導向去學習閱讀。閱讀這本書的目標其實是為了能更好更快更高效地學習技術書以迅速提高技術水平和能力為目的來閱讀的,之前已經閱讀過了一次,不過只能算檢視閱讀中的略讀。希望通過深入分析閱讀這本書,能夠讓我在技術上,乃至後面的其他方面書籍的閱讀上能夠如臂使指,迅速地得到知識。這是本開局必學書。
產出:要整理個分析閱讀實用性技術書所要提問和做的步驟的模板。
檢視閱讀模板——必須
分析閱讀模板——必須
主題閱讀模板——待定
後記
每本書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其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要有X光般的透視眼來看這本書,因為這是我們瞭解一本書,掌握其骨架的基礎。
作者序
本書目的:
讓讀者懂得如何讓書本來教導我們繼續學習與發現。
要達到閱讀的所有目的,就必須在閱讀不同書籍的時候,運用適當的不同速度。
讀得太快或者太慢,都一無所獲。
讀書應如金字塔,基礎厚實,頂端尖銳。
骨架:
閱讀的四個層次及以不同閱讀方法接觸不同讀物之道。
疑問
Q:讀書應如金字塔,基礎厚實,頂端尖銳。這句話怎麼理解?
A:我想是閱讀的四個層次吧。每個閱讀都要基於前一個階段,在保證基礎閱讀的能力後,才能進行檢視閱讀。而只有進行檢視閱讀,我們才能知道一本書大體講的是什麼,值不值得我們進行分析閱讀,值得的話,則在檢視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分析閱讀。而主題閱讀,則更需要依賴檢視閱讀來篩選出不同的書,以及書中我們研究的主題的關聯章節,在有必要深入瞭解的書中,進行分析閱讀。
分以下4個方面展開說明:
一、閱讀的活力與藝術
面向物件:把讀書的主要目的當作是增進理解能力的人而寫的。
太多的資訊就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一種對理解力的阻礙。這麼說是因為:電視收音機觀眾、雜誌讀者所面對的是一種複雜的組成——從獨創的華麗辭藻到經過審慎挑選的資料與統計——目的都在讓人不需要面對困難或努力,就能整理出“自己”的情緒,讓觀眾用不著自己做結論。
評語:難怪我看了無數的電視劇、電影,以為嚐盡了人間百味,不過是別人的投食而已,我並沒有因此提高自己的理解力,也難怪自己想理解總結些什麼卻無從下手,就是因為這些都是導演或者說別人咀嚼爛了餵給我們的,而不是自己採摘的果實。
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讀者對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書籍,要求的越多,獲得的就越多。
作者(閱讀的書的作者)與讀者的關係就像棒球運動中的投手和捕手的關係一樣,只有密切合作時,才能接球成功。
主動的閱讀包含兩個條件:
- 閱讀時特別主動。
- 在閱讀時使用技巧。(這本書提到的方法論)
成功地閱讀一本書,完全看你能接獲多少作者想要傳達的訊息。
真正地在閱讀指的是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自己把這本書讀懂。(請教別人或者別的參考書教科書都不算真正的閱讀)
所謂的閱讀藝術的定義:這是一個憑藉著頭腦運作,除了玩味讀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的過程。
閱讀的兩種不同意義:
- 為獲得資訊(知識)而閱讀
- 為增進理解而閱讀
吸收資訊(知識)知道某件事發生了。想要被啟發,就要去理解,搞清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發生,與其他的事實有什麼關聯,有什麼類似的情況,同類的差異在哪裡等。
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於學後。——蒙田
- 第一種無知是文盲,無法閱讀。
- 第二種無知卻是讀錯了很多書。
第二種無知的人讀得太廣卻讀不通,好讀書卻讀不懂的人叫書呆子或者半瓶醋。
注意:要避免讀得多就是讀得好的錯誤。
學習分兩種:
- 指導型學習。通過閱讀或傾聽
- 自我發現型學習。通過立足於自然或世界,是閱讀自我或世界的學習。
自我發現學習的技巧:
- 敏銳的觀察
- 靈敏可靠的記憶
- 想象的空間
- 訓練有素的分析
- 省思能力
思考只是主動閱讀的一部分,一個人還必須運用他的感覺與想象力。
疑問:
Q:如何將知識分子的態度與觀點包裝起來,是當今最有才智的人在做的最活躍的事業之一。這指的是什麼?新聞媒體雜誌麼?像布隆博格做的彭博網?
A:指通過新聞媒體、電影電視等傳媒及小說、文學等形式來傳達自己的觀點的活動,像美國好萊塢等。
Q:真正地在閱讀指的是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自己把這本書讀懂。(請教別人或者別的參考書教科書都不算真正的閱讀)為什麼不能參考其他書呢?作者後面的主題閱讀不也要求我們對不同的觀點的書籍作出總結麼?再說不通過別人或者參考書解釋會不會讓自己陷入死衚衕裡?特別是讀技術類的書,不同與哲學類的?
A:作者的意思是儘量地能通過自己閱讀這本書,與作者對話,達成共識,這才能更好地增加理解力。對於一些生詞或者像哲學、歷史等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歷史反而能更加地讓我們讀好作者的書。作者的意思是儘量靠自己閱讀,但沒說要排斥其他的參考幫助學習,一把尺子自己把握好,原則就是儘量自己解決疑惑問題。
Q:自我發現型學習。通過立足於自然或世界,是閱讀自我或世界的學習。怎麼叫通過立足於自然或世界?
A:我想通過作者的這句話可以解釋什麼是自然和世界。——如果你問一本書一個問題,你就必須自己回答這個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這本書就跟自然或世界一樣。當你提出問題時,只有等你自己作了思考和分析之後,才會在書本上找到答案。所以,就是立足於自力更生,自我提問和解答的意思。
二、閱讀的層次(重點方法論)
決定閱讀方式的是:一個讀者要追求的目標——為了消遣,獲得資訊或增進理解力。
決定閱讀效果的是:讀者在閱讀上花了多少努力與技巧。
閱讀的規則是:努力越多,效果越好。
閱讀的層次:
- 基礎閱讀。並不關心意義,只關心語言。
- 檢視閱讀。特點在強調時間。在一定的時間內,抓住一本書的重點。
- 分析閱讀。全盤、完整的閱讀。
- 主題閱讀。閱讀很多書,列舉出這些書直接的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書都談到的主題。
基礎閱讀的提問:這個句子 在說什麼?
檢視閱讀的提問:這本書在談什麼?或者這本書的架構如何?這本書包含哪些部分?
檢視閱讀的價值:減少閱讀的困難,減少閱讀理解一本書的時間。
檢視閱讀與分析閱讀的區別:
檢視閱讀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分析閱讀是在無限的時間裡,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
有些書可以淺嘗即止,有些書是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的書是要咀嚼和消化的。——弗朗西斯.培根
分析閱讀就是要咀嚼和消化一本書。
分析閱讀是特別在追尋理解的那一類。
分析閱讀的前提是要有相當程度的分析閱讀的技巧。
評語:對於要閱讀的英文技術文件或者著作,就要在基礎閱讀上先下功夫了,如果連書本中的字面意思或者單詞都不懂的話,又何談理解呢?所有在後面的日子裡,除了當務之急的技術提升外,在有可能或者空閒的時間裡就要把英語的基礎水平提升上來,做到能基礎閱讀才行。還有,在閱讀基礎閱讀這一章時,要代入如何學習英語的基礎閱讀的提問來看。
評語:四種閱讀的層次之間是包含關係的,只有掌握基礎閱讀,才能進行後面的閱讀;而閱讀的次序最好也按順序來,先做檢視閱讀,然後有必要地進行分析閱讀,如果需要,才進行最後的主題閱讀,按節奏來。閱讀一本書的時候就按這這個次序來。
疑問:
Q:那生吞活剝的書指的是哪些,哪一層級的閱讀?檢視閱讀麼?
A:沒錯,就是檢視閱讀。當我們想了解一本書時,首先要先進行檢視閱讀,看下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什麼?真本書的架構是怎樣的?是不是對這本書感興趣?大部分的書只走到了這一步就停了,沒有分析閱讀的必要。
1、基礎閱讀
作者的觀點:因材施教。
要教育愛好學習的孩子閱讀,和教育沒有學習動機的孩子的閱讀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評語:所以如果小孩資質優秀,愛好學習,那麼提供一個好的教育環境是特別重要的。
一個不懂得如何閱讀的年輕男子或年輕女子,在他追求美國夢的途中就會受到阻礙。
中國英語教育:ABC教學法——改良版發音法
默讀理解的閱讀法:強調在注意到每一個字母或發音之前,先以視覺認知整個單詞。先看整個句子與其中的含義,然後才學習認識單詞,最後才是字母。
在美國,批判學校是一種傳統。
基礎閱讀的四個階段:
- 閱讀準備階段。相當於學前教育或幼兒園學習經驗。
- 認字,讀寫能力——一年級學生學習經驗。閱讀看圖識字等簡單的讀物。
- 功能性讀寫能力。詞彙的增長及對課文的運用——快速建立詞彙的能力,四年級學習經驗。
- 精煉與增進前面所學的技巧。小學到初中畢業的學習能力。
注意:在閱讀準備階段,一個孩子如果還沒準備好就要教他閱讀,他可能會不喜歡這樣的學習經驗,以後的學校教育甚至成人階段都會受到影響。
懂得發現一些符號的意義,是人類所表現出的最驚人的聰明技巧,而大多數人在7歲之前就已經表現出來這樣的智慧了。
一個人文素養優良的高中,就算什麼也沒做,也該培養出能達到分析閱讀的讀者。一個優秀的大學,就算什麼也沒貢獻,也該培育出能進行主題閱讀的讀者。
義務教育的目標,或者說全民教育的目標:
無限制的受教育機會是一個社會能提供給人民最有價值的服務——或說得正確一點,只有當一個人的自我期許,能力與需要受限制時,教育機會才會受到限制。
疑問:
Q:在美國,批判學校是一種傳統。不是學校批判政府政策麼?
A:學校批判政府政策是另外一回事。批判學校是為了學校能更好地育人。比較下一代的培養是通過學校進行的,而父母乃至整個社會都關係學校培養出來的下一代接班人不能是花瓶吧,所以學校有什麼不是,不對的,就會受到批判。
Q:如果我高中就達到分析閱讀的水平,那我現在是什麼樣的智慧啊?
A:種一棵樹最好的時候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不要妄自菲薄,多多用功努力。
2、檢視閱讀
閱讀的層次是漸進積累的。基礎閱讀是包含在檢視閱讀中的,而檢視閱讀又包含在分析閱讀中,分析閱讀則包含在主題閱讀中。
除非能精通基礎閱讀,否則你無法進入檢視閱讀的層次。
評語:在英語技術文件或者文學閱讀中就是基礎閱讀不過關,所以常常卡主,無法順利地閱讀下去。這便需要我在攻關技術瓶頸之後,有了一定的空閒時間後開始注意平時增加詞彙量,增進英語的基礎閱讀能力,直到達到了基礎閱讀的水平後才能進入增進理解力的領域。
檢視閱讀有兩種:
- 一,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
- 二,粗淺的閱讀。
略讀(skim)或粗讀(pre-read)是檢視閱讀的第一個子層次。我們腦子中的目標是要發現這本書值不值得多花時間仔細閱讀。其次就算決定了不再多花時間仔細閱讀這本書,略讀也能告訴你許多跟這本書有關的事。
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建議:
1. 先看書名頁,然後如果有序就先看序。(將這本書歸類)
2. 研究目錄頁。(對這本書的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的理解)
3. 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快速評估這本書涵蓋了哪些議題的範圍,以及所提到的書籍種類與作者)
4. 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一般會有書中主旨的摘要)
5. 從目錄中開始挑幾個看起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仔細閱讀開頭結尾的摘要說明)
6. 最後一步,把書開啟來,東翻翻西翻翻,念一兩段,有時候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隨時尋找主要論點的訊號,留意主題的基本脈動,且不要忽略最後的兩三頁,因為作者會吧自己的觀點在此重新整理一遍)
前面四個步驟可以讓我們有足夠的資訊去判斷是否想要更仔細地讀這本書,還是根本不想讀下去了。
一個人如果不夠靈活,不能夠集中精神來閱讀,就沒法進行檢視閱讀。
上面六點建議是依循作者思路的來制定的。
許多作者花了很多時間來創作目錄頁。
評語:這對於寫過論文之類的人來說深有體會。
建議:
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偵探,在尋找一本書主題或思想的線索。
粗淺的閱讀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對一本難讀的書抱有高度的期望,以為它能啟發我們,結果卻只是在徒勞無益地掙扎而已。
其實,在閱讀一本難讀的書時不能期望過高,只要找到對的方向,不論多難讀的書,只要原來就是想寫給大眾讀者看的,那就不該有望而卻步的理由。
粗淺的閱讀規則: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用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評語:一口氣吃不成一個胖子,我很多時候感覺自己就是太浮躁,期望過高,以為把那本書讀了之後自己的境界又提升了一個變化,其實很多時候讀完卻忘了很多內容,這其中有兩個因素導致:一個是學而不思,沒有總結,沒有寫個自己的讀後感;另外一個便是很多時候這種書是難讀的書,讀一遍是不夠的,仔細認真地讀完一遍也是不夠的,這不僅僅是因為自己沒有過目不忘的本領,還有每次的閱讀都是一次理解的增進。所以,一開始粗淺的閱讀的很好的建議。
建議:
集中精神在直接能理解,看得懂的地方,不用為一些沒法立即瞭解的東西(常是作者的主旨)而停頓。將全書讀完,不用被一個看不懂的章節、註解、評論或參考資料阻撓或洩氣。如果讓自己被困住了,容許自己被某個頑固的段落綁住了,這樣就是被打敗了。
從頭到尾讀一遍後,可以幫補後來重讀增進理解;也比讓自己一碰到困難的地方就停住,最後對這本書一無所知好。(閱讀中的博弈論)
粗淺的閱讀是要把眼光注意在自己懂的地方,而不是不懂的地方。如果時候不到就做下面這些事情,只會妨礙我們的閱讀,而非幫助。
- 不要碰到生字就去查字典。
- 不要看的不明白的隱喻或論說就去查百科全書或相關資料。
- 不要看到不懂的名詞或句子就去百度。
舉例:
在讀莎士比亞的戲劇或者國富論時,不用試圖去了解一些細微或者不清楚的點,而應該快速讀完全部,然後討論第一次快速閱讀中所獲得的東西。
評語:就像我們工作中在閱讀需求文件時,第一遍看下來是沒法全部弄懂的,特別是新的領域知識的時候,這時候只能大概地過一遍,大概瞭解一下,然後再重複地閱讀與理解。
閱讀的速度
一個熟練的檢視閱讀者想要讀一本書時,不論碰到多難讀或多長的書,都能夠很快地運用這兩種方式讀完。
依照讀完的性質與複雜程度,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於滿足於理解。
注:當我們拿一本書做分析閱讀時,不該用同樣的速度讀完全書。每一本書,不論多麼難讀的書,在無關緊要的間隙部分就可以讀快一點。
快速閱讀能力
快速閱讀的障礙在於:逗留與倒退。
逗留指眼睛在閱讀一行字時會在其中五六個地方發生逗留現象。
倒退指閱讀兩三行後眼睛倒退到之前讀過的那一行去了。
快速閱讀是建立在我們的頭腦與眼睛不一樣,不需要一次只讀一個字或一個句子。我們的頭腦可以在一瞥之間掌握一個句子或段落。——只要眼睛能提供足夠的資訊。
因此快速閱讀能力其實是矯正眼睛閱讀時的逗留與倒退,讓我們跟著大腦的運作的快速度來閱讀,而不是跟著眼睛的慢動作閱讀。
矯正方法:
利用雙手訓練自己的眼睛,跟著章節段落移動得越來越快。強迫自己的眼睛跟著手部在書本上的動作移動。一旦眼睛能跟著手移動時,我們就能讀到那些句子了。繼續練習下去,繼續增快手的動作,等到我們發覺之前,閱讀速度已經比以前快兩三倍了。
理解力的問題
沒有經過分析閱讀,就無法理解一本書。分析閱讀是想要理解一本書的基本要件。
評語:也就是說檢視閱讀只能增進對這本書的瞭解,要想真正理解一本書,一定要進入下一個閱讀層次,分析閱讀?
在第一次閱讀一本難讀的書時,不用企圖瞭解每一個字句。這是最最重要的一個規則。
檢視閱讀的兩個步驟都可以當作是要開始做分析閱讀之前的預備動作。
- 有系統略讀,就是準備要了解這本書的架構。
- 粗淺的閱讀,是閱讀者想要了解全書內容的一個必要步驟。
疑問:
Q:略讀的習慣應該是用不著花太多的時間。對於略讀應該花多少時間算合適的呢?如技術文件的閱讀時間又如何定量呢?
A:幾分鐘,最多不過2-3個小時。這個看情況而定,原則上就是要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於滿足於理解。選個合適的時間,主動投入地最好能完整地把一本書檢視閱讀完,中間不要逗留停頓。一本書最多也不會超過2-3個小時吧。
Q:什麼是對的閱讀方向?
A:就是粗淺的閱讀規則: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用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Q:怎麼依照讀完的性質與複雜程度,來決定用什麼樣的速度檢視閱讀呢?
A:這個完全看讀者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技巧了,總之原則上就是要限時,儘快得讀完,當然,是在能理解的速度上去讀,而不是嘩啦啦就翻過去了,什麼都沒看懂。
Q:訓練自己的快速閱讀能力,目前我是讀得太慢了,有什麼技巧麼?戰術技巧。
A:參見逗留與倒退。有意識地通過手指訓練自己的快速閱讀能力。
3、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的規則:第一階段
1. 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書(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
2. 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一段話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整體性,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3. 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強調複雜度,按照順序與關係,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將全書的綱要擬出來,再將各個部分的綱要也一一列出)
4. 發現作者的意圖,即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分析閱讀的規則:第二階段
1. 找出關鍵字,與作者達成共識【遇到不了解的字詞需要深思、做記號】
2. 將一本書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中的主旨。
3. 找出作者的論述,重新架構這些論述的前因後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張。
4. 找出作者的解答。【確認作者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未解決的中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
分析閱讀的規則:第三階段
1. 要求讀者先完整地瞭解一本書,不要急著開始評論(贊同、反對)。
2. 不要爭強好辯或盲目反對
3. 將知識上的不同意見看作是大體上可以解決的問題,要為自己不同的意見找到理論基礎。
書籍的分類
論說性的書:主要目的是傳達知識。主要內容是由一些觀點、理論、假設、推斷所組成。
理論性的作品是在教你這是什麼,實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者你認為應該做的事。
歷史的本質就是口述的故事,歷史家在描述歷史時,通常會帶有個人色彩——個人的評論、觀察或意見。
哲學老師會覺得以前沒有被其他哲學老師教過的學生比較好教,而科學老師會希望學生已經被其他科學老師有所訓練過。
注:哲學的思考方式不同,思考方式固化的不好理解哲學;而科學需要試驗訓練,需要基礎,沒有基礎科學知識實踐訓練的學生一片空白,則需要從頭教起。
疑問:
Q:如何判斷自己再讀的是哪一類書呢?通過書的上架建議?
A:嚴格來講,任何一本教我們如何生活,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同時說明做了會有什麼獎賞,不做會有什麼懲罰的倫理的書,不論我們是否同意他的結論,都得認定這是實用的書。
拿經濟學來說,經濟行為報告,資料分析研究這類是理論性的,而講到我們如何認知經濟生活環境,如何用經濟學判斷做事的,則是實用的書。
再比如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理論性的,告訴我們關於知,為什麼知;而《實踐理性批判》則是如何自我管理,怎麼做的實用性的書。
任何分析討論的書都是理論的書,而關於政府的問題的書呢,政府問題是實際問題,因此是實際的書。
質疑某件事的有效性是理論,而質疑任何事的目的,是實用。
實用的書內容常出現——應該、應當、好、壞、結果、意義等字眼,而理論性作品常說是,沒有應該,應當。
Q:質疑某件事的有效性是理論,而質疑任何事的目的,是實用。這句話怎麼理解?為什麼這麼說呢?
A:某件事的有效性討論的是對不對,存不存在的問題,沒討論這件事該不該做。而質疑任何事的目的是實用的,因為它質疑的是目的,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希望改變目的,改變行為,是實用的。
Q:如何理解這句話——如果一本理論的書所強調的內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經驗,那就是科學的書,否則就是一本哲學的書?
A:科學一般會有特殊經驗,如實驗室實驗,特定環境下實驗等,需要發揮想象力。而哲學家所提出來的事實或觀察,不會超越一般人的生活經驗。
科學家是以實驗為基礎,或仰賴精確的觀察研究,而哲學家只是坐在搖椅上的思考者。
科學家會從他特殊經驗實驗的結果作舉證,哲學家卻會議人類的共通性作例證。
透視一本書——找出書的整體性組織架構
一本書組成的各個部分之間沒有有機的關聯,一定不會形成一個整體(充其量只是集合體,注意整體和集合體的區別)。這就像是一堆磚頭,跟一棟由磚頭建造起來的房子是有區別的。一本好書,就像一棟好房子,每個部分都要很有秩序地排列起來。這也是為什麼最好的書,也是可讀性最高的書的理由之一。
論說性的書開宗明義就會將要點寫在第一段文字中。
找出架構是讀者的責任,設計架構是作者的責任。
作者擬定了綱要,以寫出一本好書。而讀者擬定自己的綱要,才能讀得明白。
所有精彩絕倫的細節,都是為了烘托他的高潮而準備的,在找出結構大綱中,大可刪去。
注:這一點我需要特別注意,本末倒置,我們知道高潮的精彩,但在做閱讀理解或者總結故事整體結構時並不需要加入,那都是細節,要懂得提煉整體架構。
一個作者,特別是好的作者,會經常想要幫助你整理出他書中的重點。
注:這個可以從《論持久戰》中經常地體會到,特別是毛喜歡用設問句來讓讀者更清晰地理解他的觀點和論述,通過設問也把讀者會遇到的困惑很好地解答出來。
一本書的整體精神可以有各種不同的闡釋,沒有哪一種一定對。
注: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種哈姆雷特。但對於技術類的來說則比較唯一,因為客觀可實驗。
內容大綱模板(優秀的書才適用):
全書分為X個部分:
1. 第一部分
這部分又分為X段落:
1. 第一段落
該段落又有X個重點:
1. 第一個重點
2. 第二個重點
3. 第X個重點
2. 第二段落
3. 第X段落
2. 第二部分
3. 第X部分
一本書的作者在開始寫作時,都是有一個問題或一連串的問題(主要、次要等),而這本書的內容就是一個答案,或許多答案。
擴充套件舉例:
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一段話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A:以國富論為例,國富論是在探討國家財富的資源。任何一個以勞力分工為主的經濟體制,都要考慮到薪資的給付,資本利潤的回收,積欠地主的租金等關係,這些就是物品架構的基本因素。本書討論到如何更多元化地有效運用資本,並從金錢的起源和使用,談到積累資本及使用資本。本書藉著檢驗不同國家在不同狀況下的富裕發展,比較了不同的政經系統,討論了自由貿易的好處。
閱讀與寫作的互惠技巧
A:寫作與閱讀是一體兩面的事,就像教書與被教一樣。
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
找出詞義——閱讀理解中的選擇題——生詞的意思
A:利用上下文自己已經瞭解的所有子句,來推敲出你所不瞭解的那個字的意義。關鍵字列清單,並在旁邊一欄列出這些字詞的重要意義,發現用語與專業術語之間的關係。
同義字:兩個詞表示相同意義。如啟發和領悟在文中都表示理解力的增進。
一個字詞可能有好幾種詞義,而一個詞義也可能有好幾個字詞的表達方式。
判斷作者的主旨
找出關鍵句:
當我們碰到作者認為最重要的地方時,應該會特別吃力。在讀這些部分時應該特別仔細才好。
有些作者會幫助我們找出關鍵句,在這些字句下畫下劃線或標粗等強調重點。
有少數書會將主旨寫在前面,用很明顯的位置來加以說明——歐幾里得。
有些作者會用提出問題的方式,設問句來突出重點,如毛的論持久戰。
錯誤的閱讀者會為了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句子而暫停,卻不會為了感到困擾的句子而暫停,這是不對的。
找出主旨:
“用你自己的話來說”,是測驗你懂不懂一個句子的主旨的最佳方法。理想上,你應該能用完全不同的用語說出同樣的意義。而不是隻會重複作者的話,或在前後順序上作一些小小的改變,這時你最好懷疑自己是否真的瞭解了這句話。可以用翻譯成外語的方法測試自己的理解是否達到。
注:費曼技巧。能用自己的話向別人表達出作者的意思,並能使他聽得懂,理解得了,這樣除了能讓別人理解,也加深了自己的理解和記憶。在面對科學題數學題等閱讀時,最好能舉一反三(舉例),融會貫通。才能避免知道2+2=4卻不知道4-2=2的尷尬。
一個讀者如果不能經由文字語言看出意思與主旨,就永遠不能作相關作品的比較(主題閱讀)。
找出論述:
- 首先,要記住所有的論述都包含了一些宣告(理由和結論)。
- 其次,要區別出兩種論述的不同之處(歸納法和演繹法)。
- 找出作者認為哪些事情是假設,哪些是能證實的話有根據的,以及哪些是不需要證實的自明之理。
Q:懷疑是智慧的開始,從書本上學習跟從大自然學習是一樣的。這句話怎麼理解?
A:有懷疑,有疑問,去探索,尋找答案。就像沙漠中的仙人掌能在如此缺水的環境下生存的原因?有疑問,去追尋,就有答案。
擴充套件閱讀:
歸納法是以一個或多個特殊的事實證明某種共通的概念,而演繹法是以連串的通則來證明更進一步的共通概念。兩種的區別在於作者是用推論來證實主張(演繹法),還是用實驗來證實主張(歸納法)。
每個論述的開端有兩種開始的方法或地方:一種是作者和讀者都同意的假設,一種是不論作者和讀者都無法否認的自明之理(公理、定理)。
公正地評斷一本書
一個人如果不能自動自發地運用獨立的判斷力,他根本就不能學習到任何東西。或許他可以受訓練,卻不能受教。
Q:最能學習的讀者,也就是最能批評的讀者。如何理解這句話?
A:因為這樣的讀者有用心在閱讀,而閱讀時會提問,會產生疑惑,會質疑,讀者會根據作者的述說和自己的獨立判斷,對作者的主旨和論述做出評價。
Q:光是努力,並不足以稱得上受教,讀者必須懂得如何評斷一本書,讀者必需懂得如何才能瞭解一本書的內容。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在能完全瞭解一本書時,還要能做出自己的評判?
A:對,讀完完全理解了作者的意思還不夠,還要對此做出評價。作者說的是真實的麼?認可作者所說的麼?是全部認可,還是部分認可,都要哪些?展開說說。
擴充套件閱讀:
Q:一個人在臺上演講,臺下的人冒出來說你錯了,提出尖銳的問題,而他並不知道你在說什麼。這時候要怎麼處理?
A:對於這樣的批評,你唯一能做的便是有禮貌地請他們重述你的論點,再說明他們對你的非難之處。如果他們做不到,或者是不能用他們自己的話重述你的觀點,你就知道他們其實並不瞭解你在說什麼。這時你不理會他們的批評是絕對有道理的。他們的意見無關緊要,因為那些只是毫無理解的批評而已。(應對噴子,憤青,鍵盤俠之道)
一個人在與別人對話時,就算有不同的意見,最後還是有希望達成共識。他應該準備好改變自己的想法,才能改變別人的想法。他永遠要先想到自己可能誤解了,或是在某一個問題上有盲點。在爭論之中,一個人絕不能忘了這是教導別人,也是自己受教的一個機會。
贊同或反對作者
理想化的辯論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1. 不帶情緒爭論,就事論事,避免爭論流於情緒化。
2. 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設說出來,要在設定的假設中提出異議。
3. 盡力嘗試不偏不倚,避免派別之爭。
現實中的辯論需要遵循的四個宣告(向作者宣告):
1. 你的知識不足。
2. 你的知識有錯誤。
3. 你的推論不合邏輯,無法令人信服。
4. 你的分析不夠完整。
教你如何辯論反駁。
通常,在科學和歷史中,前人缺乏的知識都是由後來的人發掘出來的。科技的進步與時間的延長,使得大部分的研究調查都能做到這一點。(科研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在哲學領域中,狀況卻可能相反。似乎時間越久遠,知識似乎只有衰退,而毫無增進。
有許多書值得精讀,但有更多的書只要瀏覽一下就行了。要成為一個好讀者,就要懂得依照一本書的特質,運用不同的閱讀技巧來閱讀。
Q:一個讀得很廣泛,卻讀不精的人,與其值得讚美,不然值得同情。就像霍布斯所說:“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樣讀那麼多書,我就跟他們一樣愚蠢了。”
意思是不是說要學習某樣東西,關鍵並不在讀多,而在於選一本好書來讀精才是王道?就像我中學時圖書館借了一本化學書日夜研究,後面把化學成績直線提高了一樣?還有,霍布斯是哲學家、政治家、社會學家 ,是不是哲學才這樣,科學研究不是?
A:無論是什麼學科,都是這樣。當然,在科學研究中,我們也在意知識的廣度,首先要像檢視閱讀一樣瞭解技術中的知識,前沿方向,而在運用中則除了用,還需要知道為什麼要用這項技術,怎麼更好地用,這項技術的優勢背後的原理是什麼,這些是需要精讀、仔細瞭解的。
輔助閱讀
所謂的“內在閱讀”指的是閱讀書籍的本身,除了書籍本身之外,任何輔助閱讀我們都可以稱作是“外在的閱讀”。
在尋找外力幫助之前,最好自己一個人閱讀。如果你經常這麼做,最後你會發現越來越不需要外界的助力了。(在盡力依照內在閱讀的規則讀完一本書後,還有不理解的部分時才去尋找外在的幫助)
外在的輔助來源:
1. 相關經驗
2. 其他的書
3. 導讀與摘要
4. 工具書
相關經驗
兩種形態的經驗:一般經驗和特殊經驗(特殊經驗只有當一個人遇到困難時才會用得上,如特殊實驗室試驗,生產bug,原始部落生活經驗等)。
其他的書輔助閱讀:
後人的作品總是受到前人的影響。如果我們先讀前一位的作品,他可能會幫助你瞭解後人的作品。閱讀彼此相關的書籍,依照寫作的時間順序來讀,對你瞭解最後寫的作品有很大幫助。
比起科學和小說類的書,歷史與哲學筆記需要閱讀相關的書籍。
導讀與摘要:
導讀要在讀者閱讀完全書有不理解的部分時才能去看;而摘要這可以關注書的主題和確定這是不是你想要讀的書。
工具書:
字典和百科全書,網際網路搜尋。
明白工具書或搜尋引擎能回答哪些問題,不能回答哪些問題時,這本工具書對你才是有用的。【什麼是幸福?】
對一無所知的人來說,工具書可說是毫無用處。工具書並不是茫然無知的指南。
注:這一點說到命門了:就簡單的說在技術上,大家對於同一個bug都使用搜索引擎去尋找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解決辦法,可有的人很快就能找到,而有的人怎麼都找不到,甚至連看都看不懂,導致看不下去。這其中還是因為自身的知識儲備太少了,不知道如何向搜尋引擎提問,也不知道如何取尋找答案,不知道自己想問的是什麼,也不知道如何去海量的查詢結果中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心急,看不下去,其實本質還是基礎不夠紮實,知識量太低,到哪都是門檻,怎麼誇得過去?
如果一開始閱讀就要查很多生字的話,你就一定會跟不上整本書的條理。
注:這就像看一篇技術文章或者學習一項技術時,裡面有一堆的技術詞彙看不懂,嚴重阻礙了學習的熱情和進度,極度地打擊自信心,導致看不下去,這就是基礎知識不夠全面,平時不注意積累基礎知識。
百科全書不是追求知識最理想的途徑。
注:因為只表述一些客觀事實,或者一些科普性知識、歷史等,無法使人獲得理解力,啟發性有限。
如何使用工具書:
1. 問一個明智的問題
2. 知道在哪裡找到你要找的答案。【知道自己問的是哪一類問題,在哪一類的工具書或技術領域裡取找答案】
3. 如何使用工具書或搜尋引擎
4. 知道自己想要找的是什麼,在哪一種工具書中能找到這樣的東西。
11章結尾有分析閱讀的總結
擴充套件閱讀:
讀聯邦黨人文集前要先看美國的邦聯條例和美國憲法,而讀這兩個之前要先看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和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輔助閱讀的需要,就像想學spring需要先學java語言一樣。
4、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的要求:
1. 要知道對一個特定的問題來說,所牽涉的絕對不是一本書而已。
2. 要知道就總的來說,應該讀的是哪些書?
第二個要求比第一個要求難做到。
閱讀的主題也是跟著閱讀走的,而不是事前就能定出來的。
注:這是因為當要確定一個主題時,會在選定的時候發現範圍越來越廣,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和確定主題的目標和範圍,特別是對於像愛等比較泛的主題的確定。
檢視閱讀是讀者在做主題閱讀時的主要的工具和手段。在為主題閱讀收集好書單後,第一件事便是檢視書單上所有的書。這樣做的作用有二:
- 讓我們對自己想要研究的主題有個清晰的概念,有利於後面針對性地做分析閱讀。
- 能幫我們簡化書單到一個合理的程度。
主題閱讀是最主動的一種閱讀法。
主題閱讀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研究、課題、運用)才閱讀,而不是為了讀這本書而閱讀。
在做主題閱讀中,是書在服務你,而不是你在服務書。分析閱讀一本書時,是把書當作主人,供他使喚;而做主題閱讀時,卻一定要做書的主人。
主題閱讀的五個步驟:
1. 找到相關的章節。【在主題閱讀中,你關心的主題才是基本的重點,而不是你閱讀的書】
2. 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建立一組詞彙,強迫作者使用你的語言來描述觀點論證,拒絕作者描述觀點的詞彙】
3. 釐清問題。【建立一組不偏不倚的主旨,列出可以說得明白的問題,讓書單作者來回答】
4. 界定議題。【人對一個主題有不同的觀點,因而產生爭議】
5. 分析討論。
問題的提出:
1. 首選確定作者是否確定我們在研究的概念或現象的存在,或者這種概念有一種特質有關的問題。
2. 如果確定,這進一步問,這個現象是如何被發現,或這個概念是如何表現出來的有關的問題。
3. 與回答問題所產生的影響有關的問題。
主題閱讀追求的是絕對客觀又公正的,或者說是辯證的客管,簡單的說,就是要能面面俱到,而自己並不預設立場(中立:方法——不斷回頭參閱諸多作者的原文,重新再閱讀相關的章節)。
主題閱讀有兩個階段。一個是準備階段,另一個是主題閱讀本身。
一、主題閱讀的準備階段
1. 針對要研究的主題,設計一份實驗性的書目。可以參考圖書館目錄、專家的建議與書中的書目索引。
2. 瀏覽這份書目上所有的書,確定哪些與主題相關,並對主題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一、主題閱讀:
1. 瀏覽所有在第一階段被認定與主題相關的書,找出最相關的章節。
2. 根據主題創造出一套中立的詞彙,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無論作者是否實際用到這些詞彙,幾乎所有作者觀點論述都可以用這套詞彙來詮釋。
3. 建立一箇中立的主旨,列出一連串的問題——無論作者是否明白談過這些問題,所有或大多數的作者都要能解讀為針對這些問題提供了他們的回答。
4. 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議題。然後將作者針對各個問題的不同意見整理陳列在各個議題之旁。要記住,各個作者之間,不見得一定存在著某些議題。有時候,需要針對一些不是作者主要關心範圍的事情,把他的觀點解讀,才能建構出這種議題。
5. 分析這些討論。把問題和議題按順序排列,以求突顯主題。比較有共通性的議題,要放在比較沒有共通性的議題之前。各個議題之間的關係也要清楚地界定出來。
注意:理想上,要一直保持對話式的梳離與客觀。每當要解讀某個作家對一個議題的觀點時,必須從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話來並列。(即除了用自己的詞義表達作者的觀點外,還要引述原文佐證)
疑問:
Q:為什麼在做研究學習時要做主題閱讀?
A:做主題閱讀才能知道如何比別人讀得快一點。如果閱讀每一本書或每一篇文章都花上同樣的時間與努力,結果可能是該花精神好好閱讀的書卻沒有讀好,倒把時間花在那些不太值得注意的書上了。在做主題閱讀時,我們可以通過熟練使用檢視閱讀,用非常短的時間發現,這本書談的內容對我們研究的主題到底重不重要。判斷一本書是否需要回頭再讀一遍,以獲得啟發;或者雖然有趣豐富,但毫無啟發性,不值得重讀。
Q:分析閱讀的目標與主題閱讀的目標有什麼不同?
A:分析閱讀的主要目標是瞭解要讀的這本書,其技巧只適用於單一的作品;而主題閱讀的目標是我們研究的主題,我們會從大量相關的書中檢視閱讀乃至對必要的書進行分析閱讀找出主旨,論述進行討論分析。
Q:主題閱讀要如何知道應該讀的是哪些書?
A:主題工具書,搜尋引擎,相關課題或研究,朋友的建議。
Q:主題閱讀提問的問題。這些問題怎麼整理呢?才能便於說明主題的本身與討論的內容。
A:問題的提出:
1. 首選確定作者是否確定我們在研究的概念或現象的存在,或者這種概念有一種特質有關的問題。
2. 如果確定,這進一步問,這個現象是如何被發現,或這個概念是如何表現出來的有關的問題。
3. 與回答問題所產生的影響有關的問題。
Q:主題閱讀其實就是讀者自己通過想要研究的主題來進行自己設定的分析閱讀,只是閱讀從一本書,變成自己從眾多的書單中找出問題答案編排出自己的一本書的或文章的分析閱讀。是麼?
A:分析閱讀的所有規則,只要照分析閱讀的最後一章所述略加調整,就同樣適用於主題閱讀。
三、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重點方法論)
如何閱讀實用型的書
作者前面談過的分析閱讀的規則,一般來說是適用於論說性的作品——也就是一種傳達知識的書。
任何實用型的書都不能解決該書所關心的實際問題。
注:因為實際的問題只能靠行動來解決。也就是說,想要學習和理解作者所想傳達的知識,必須動手實踐,正映那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對於目前我最要緊要學習的技術書,一定要動手,不動手無法深入理解領會這些知識,難怪我學完之後就忘了,一部分是因為沒有複習,另一部分便是我操作實踐太少。(理論性的作品可以解決資金提出的問題)
只有行動能解決問題。Only action can solve the problem 。
實用型的書分為兩種型別:
- 一種是說明規則的,如烹飪書、駕駛指南。無論其中談論到什麼問題,都是為了說明規則而來的。
- 一種是闡述形成規則的原理,許多偉大的經濟、政治、道德鉅著屬於這一類。
在評斷一本理論性的書時,讀者必須觀察他自己與作者之間的原理與假設的一致性或差異性。
在評斷一本實用性的書時,所有的事都與結果及目標有關。因此,如果所達到的目的是我們不關心或不期望的結果,我們是不會有半點興趣的。
評論:這裡說的實用性的書對於我們來說就是目標導向型的書或知識,如果我們用不到或者學了不知道幹什麼,那麼在缺失目標的情況下我們其實是不關心結果如何的,也變很容易半途而廢或者失去興趣,沒有學到知識。所以,對於實用性的知識,一定要以目標為導向地去學習,這樣才能事半功倍。這裡我深有體會,平時一開始想學個比如設計模式的知識,但是學著學著因為只是為了學而學,而不是去用,需要用,或者說要求有學習成果,所以學到不懂的或者學到一半更或者開啟設計模式的書時心思總是飄忽到別的地方去,也就不能深入地理解設計模式的知識。而當我看reids時說redis可以用來保證訂單的唯一性時,忽然之間想到想了解一個東西——我們是如何保證訂單的唯一性時,於是乎便去深究程式碼,發現就是用redis來實現的,也發現了其實就是通過redis的原子性和單執行緒的特性來實現的。具體的實現就是在建立訂單時通過時間和今天的訂單count增加(redis的increment)來組合出訂單號。
閱讀任何一種實用書時,一定要問自己的兩個主要問題:
- 第一,作者的目的是什麼?
- 第二,他建議用什麼方法達到這個目的?
以原理為主的書要比以規則為主的書還要難回答這兩個問題。
實用書的作者多少都是個雄辯家或宣傳家。因為他必須要能打動你的心智,激起你的情緒反應,左右你的意志。
實際的思考與行動除了需要理智以外,情感也是重要的因素。沒有人可以不受到感動,卻認真採取實際評論或行動的。
作者的“性格”在實用書中比理論書中還要來得重要,像要了解與評斷一本道德的論述、政治論文或經濟論著,需要了解一點作者的人格、生活與時代背景。
實用型的書:
1.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2.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找出主要的想法、宣告與論點,這些作者想要傳達的資訊。(作者要表達的主題框架列出來,檢視閱讀必答)
3.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麼?真實麼?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對這本書做出自己的判斷,分析閱讀必答)
4.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採取行動。實用型的書在認可作者觀點時,這時候表示會採取行動,按照作者希望的方式來行動。(就如同我認可如何閱讀一本書而採取行動)
重要更改:
規則四:瞭解作者的目的是什麼,找出作者想要你做什麼?
規則八:瞭解他要你這麼做的目的。
疑問
Q:理論性的原則會歸納出出色的行事規則。指理論指導實踐?
A:對。
Q:實用性的書的具體分類,都包含哪些?書籍的分類?
實用型的書分為兩種型別:
- 一種是說明規則的,如烹飪書、駕駛指南。無論其中談論到什麼問題,都是為了說明規則而來的。
- 一種是闡述形成規則的原理,許多偉大的經濟、政治、道德鉅著屬於這一類。
Q:如何辨別一本談實用原理的書?
A:談實用原理的書所談的總是人類行為領域中,怎樣可能做得更好或更糟。
如何閱讀想象文學(小說)
小說主要是運用想象力。
想象文學會盡量使用文字潛藏的多重定義,好讓這些字特有的多元性增加文章的豐富性與渲染力。想象文學依賴文字中的言外之意。
論說性作品要傳達的是知識,而想象文學是在闡述一個經驗本身。
論說性作品教導我們基本的原理,而想象文學則藉由創造我們可以參照學習的經驗,教導我們衍生的意義。
閱讀想象文學時不要做:
- 不要抗拒想象文學帶給你的影響力。
- 在想象文學中,不要去找共識、主旨或論述。
- 不要用適用於傳遞知識的,與真理一致的標準來批評小說。
調整分析閱讀的規則:
1. 將想象文學作品分類——抒情詩、小說、戲劇
2. 抓住整本書的大意——簡要地說明劇情
3. 發現整本書各個部分是如何架構起來的,想象文學的各個部分不能單獨閱讀
4. 在你衷心感激作者試著為你創造的經驗之前,不要批評一本想象的作品(即對於小說,我們不應該反對或贊成,而是喜歡或不喜歡,為什麼喜歡/不喜歡【客觀地指出書中某些事件造成你的反感,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
小說的要素是插曲、事件、角色與他們的思想、言語、感覺及行動。
閱讀小說要想親臨現場一樣,變成其中的一個成員,願意與其中的角色做朋友,運用同情心與洞察力參與事件的發生,就像你會為朋友的遭遇所做的事一樣。
閱讀故事、戲劇與詩的一些建議
如何閱讀故事書:
快讀,並且全心全意地讀。理想上說,一個故事應該一口氣讀完。儘量試著活在作者的故事中。
我們不期望記住每一個名字,許多人不過是背景人物,好襯托出主角的行動而已,我們主要記住重要的人物,就像我們接觸聊了一個小時的人,或者約好約會的妹子。就算一開始不太清楚,也不要焦慮,待全部讀完在回顧時,就會了解事件的關聯與活動的前後順序了。
小說能滿足我們潛意識或意識中許多的需要。
關於一個壞故事最惹人討厭的一點是,一個人受獎勵或懲罰一點都不合情合理。
如何閱讀戲劇:
假裝看到演出的實景。
把劇本大聲地讀出來。——慢慢讀,帶有感情讀,就像觀眾在聽一樣。
悲劇的精髓在時間,即缺乏時間,沒有時間去思考,衡量輕重。時間不等人。
如何閱讀抒情詩:
關於詩有一種很古老的觀念,那就是詩人要向內心深處探索,才能創造出他們的詩句。從這個角度來看,任何人在任何時間,只要處於孤獨又敏感的狀態,都可以創造出詩句來。
大部分好的抒情詩中,都存在著一些衝突。如愛與時間、生與死、短暫與永恆等。
規則:
- 不論你覺得自己懂不懂,都要一口氣讀完,不要停。
- 重讀一遍,並大聲地讀出來(基本,一定要的)
- 瞭解作者及這首詩的創作背景
- 一遍又一遍地讀,品位。
Q:為什麼問一個人為什麼喜歡小說時,回答不出來?
A:人們可能是好的小說讀者,卻不是好的評論者。這些說不出他們喜歡小說的理由的人,可能只是閱讀了表象,而沒有深入內裡。
Q:艾默生說:“美的本身就是存在的唯一理由。怎麼理解這句話?
A:美是稀缺資源,人人趨之若鶩。
如何閱讀歷史書
托爾斯泰對歷史有這樣的理論:造成人類行為的原因很多,又太複雜,而且動機又深深隱藏在潛意識中,因此我們無法知道為什麼會發生某些事。
為了追求真相,我們必須從更多不同的角度來觀察才行。
閱讀歷史書,不是因為歷史書上描述的世界有多麼的精準,而是因為它對後代發生的事有一定的影響力。閱讀歷史是為了想要了解目前發生的事。(世界是在迴圈?)
Q:閱讀歷史是為了想要了解目前發生的事。這句話怎麼理解,世界是在迴圈中麼?我們通過閱讀歷史來發現目前發生的一切與歷史的相像之處,從而指導行為?
A:讀歷史,如果只想指導當時真正發生了什麼事,那就不會從任何一個好的歷史學家手中學到東西。讀歷史的原因就像修昔底德說的。他寫歷史的原因是:希望經由他所觀察到的錯誤,以及個人受到的災難與國家所受到的苦楚,將來的人們不會重蹈覆轍。二千五百年前,雅典人與斯巴達人所犯的錯誤,今天人們仍然同樣在犯——或至少是非常接近的錯誤——修昔底德以降,這樣的戲碼一再上演。
所以讀歷史是為了以史為鑑,指導今天的人們不要犯相同的錯誤。
閱讀歷史的兩個要點:
- 對感興趣的事件或時期,儘可能閱讀一種以上的歷史書
- 閱讀歷史時,不只要關心在過去某個時間、地點真正發生了什麼事,還要讀懂在任何時空之中,尤其是現在,人們為什麼會有如此這般行動的原因。
如何閱讀傳記和自傳
按歷史類閱讀
傳記型別有:
- 定案本(不能是活著的人)
- 授權本傳記(繼承人或重要的朋友所寫)
- 一般傳記
閱讀當代事件
要了解記者心中戴著什麼樣的過濾器(立場),要提出的問題:
1. 作者想要證明什麼?
2. 作者想要說服誰?
3. 作者具有的特殊知識是什麼?
4. 作者真的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嗎?
閱讀當代事件(新聞報道等記者寫作)寫作時要注意:讀者要擦亮眼睛!因為寫作當代事件的作者可能在希望我們用某一種方式瞭解這件事的過程中,有他自己的利益考慮。就算他不這麼想,他的訊息來源也會這麼想。要搞清楚他們的利益考慮,閱讀任何東西都要小心翼翼。
如何閱讀科學與數學
作者限定討論範圍:
- 一種是傳統中偉大的科學與數學的經典之作。
- 一種是現代科普著作。
作者認為19世紀末之前,如牛頓達爾文伽利略他們的的科學著作對於一般讀者並不排斥,而大多數現代科學著作並不關心門外漢讀者的想法和是否理解。科學論文已經變成專家寫給專家看的東西了,好處是這使科學的進步更加快速,因為專家之間彼此交換專業知識,能快速達到重點。
評語:這就像設計模式的作者所說的那樣,設計模式的科普有利於技術人員與專家之間通過術語快速地交流達成一致。通過約定來提高效率。
注:這也就是一些講原理的IT文章對於不懂這些技術及其背後的IT基礎知識的讀者來說無疑天書,是其不友好的根本原因。讀者必須掌握必要的專業知識才行。
作者的目的:
對於這一類科學與數學閱讀的普通讀者,如果不是該領域的專家,退一步閱讀流行的科普書,要如何辨別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壞的,最重要的是還要能在閱讀好書時達到充分的理解。
用蕭伯納的名言概括從事科學的人的分類:
有能力的人,就去做。沒有能力的人,就去教。
作者推薦我們最少要閱讀一些偉大的科學經典鉅著,運用閱讀論說性作品的規則,透過懷疑的訓練,而釋放出一個自由開放的心靈。
要注意作者最初的假設,然後把他的假設與經過論證之後的結論作個區別。科學的客觀不在於沒有最初的偏見,而在於坦白承認。
尋找主旨:科學作品的主要詞彙通常都是一些不常見的科技用語。並經由這些詞語找到主旨,主旨通常是很一般性的。
科學方法分類:
- 歸納法。實驗或觀察得來的。
- 演繹法。通過一家證明過的理論推匯出新的理論。
科學方法的重要性(動手實踐)
如果一本書不能啟發一個人時,讀者只有一個解決辦法,就是自己親身體驗以獲得必要的特殊經驗。
親自動手做出偉大科學家所形容的實驗,那也是他獲得內心洞察力的來源,那麼對於這本科學經典鉅著,你就會有更深入的理解。
評語:想要獲得深入的理解,很多時候,特別是卡主或者迷惑不清的時候,更要親自動手實踐作者或者書本或者想學的知識所提到的技術的使用或者實驗。跟著程式碼的思路去理解這個原理或者技術的由來。
面對數學的問題
數學其實是一種語言。
學習語言時,我們要學習兩次:
- 第一次是學習如何說話
- 第二次是學習如何閱讀
只有當我們解決了基礎的層次問題,即基礎閱讀中遇到的如不認識的字或語法句法問題時,我們的閱讀能力才能更上一層樓。(生詞,語法等基礎一定要弄懂)
評語: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所以在學習技術的時候基礎一定要打好,學習某個技術如果需要哪些技術基礎知識或者說在學習過程中發現有很多生僻的知識名詞不懂,那說明基礎太差了需要先補習補習好才能有效地閱讀下去。
當我們溝通的話題牽涉到情緒時,我們很難理解一些言外之意。數學卻能讓我們避免這樣的問題。
作者建議:花幾個晚上把歐幾里得的《幾何原理》讀好,就能克服對數學的恐懼心理。讀完歐幾里得,可以進一步,看看其他景點的希臘數學大師的作品——阿基米德、阿波羅尼烏斯,尼科馬科斯。
我們閱讀的企圖如果不是瞭解數學本身,而是想讀一本有數學在內的科學書那麼跳著略讀反而是比較聰明的。
當我們記住自己的責任不是成為這個主題的專家,而是去了解相關的問題,在閱讀時就會輕鬆很多。
評語:瞭解新的技術知識時一開始要抱著輕鬆瞭解的的心態去學習,而不是一入門就想著自己要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這樣就會讓自己學習的時候輕鬆很多。
閱讀原創性科學鉅著的兩個難題:
- 他們只談論一點相關的實驗內容,即他們只報告出實驗的結果。
- 內容只包括一點數學。
疑問
Q:像對於一些新的技術,就像閱讀科學著作一樣,比如zookeeper,一直在用,但就是看不明白他的原理,那麼我該通過怎樣的閱讀來理解它呢?
A:看文章,看原始碼,看別人的分析。不是看不懂,是沒有認真看。可以先大概地看一遍,對於zookeeper中用到的不懂的技術,詞彙,可以在大概理解了後,如果有必要,則先去看這些技術,因為這是有連續性的,如果這些關鍵技術你不懂,那除了去學,沒有別的辦法?想要更好地瞭解這項技術,就要更好地瞭解這項技術使用的核心技術。
Q:主旨通常是很一般性的?什麼意思?
A:舉個例子:等腰三角形的內角相等。科學、數學的一般性表示這是個一般性結論,定理。複雜在於推導過程。
Q:三段論法?
A:所有的動物終有一死;所有的人都是動物;因此,所有的人終有一死。用包含關係推導結果。
Q:拉瓦錫說:任何自然科學的分支都要包含三個部分:在這個科學主題中的連續事實,呈現這些事實的想法,以及表達這些事實的語言。怎麼理解這句話?
A:連續事實是舉例,特殊的實驗,而這些事實的想法就是推匯出來的結論,表達這些事實的語言就是用一個定理或者公理表達出這種特性或結論。
如何閱讀哲學書
亞里士多德:哲學來自懷疑。
最偉大的哲學家所提出來的深刻問題。正是孩子們所提出的問題。能夠保留孩子看世界的眼光,又能成熟地瞭解到保留這些問題的意義,確實是非常稀有的能力——擁有這種能力的人也才可能對我們的思想有重大的貢獻。
成人複雜的生活阻礙了尋找真理的途徑,偉大的哲學家總能釐清生活的複雜,看出簡單的差別。
哲學領域區分:
- 理論或思辨型哲學(例如關於存在與變化的的問題)
理論哲學分類:
- 形而上學——探討存在的問題
- 自然哲學——探討變化、演變的問題
- 認知論——知識、認知,確定與不確定的問題
- 倫理學
- 實用或規範的哲學(關於善於惡,好與壞,和我們應該做或探尋的事有關)
- 政治學
哲學思考的問題:
第一順位問題:世上存在及發生了什麼事,或人類該做該追求的問題。
第二順位問題:關於我們在第一順位問題中的知識,我們在回答第一順位問題是的思考模式,我們如何用語言將思想表達出來等問題。
第一順位問題是一般讀者門外漢感興趣的,而第二順位問題則像科學研究一樣是專家之間的交流,不適合門外漢。
哲學就是一種思考,別無他物。
真正好的哲學並不是“純”思維——脫離現實經驗的思考。
哲學家所提出來與回答的問題,並非全部都是真正哲學的問題。
注:要區分哲學家回答的問題中哪些是哲學,哪些不是,不是的可以通過科學研究實驗去驗證出來。比如天體與地體的關係,天體運動。在沒有望遠鏡宇宙物理的發展前,是個哲學問題。
人們該過什麼樣的生活是個哲學問題。
哲學的論述風格:
1. 哲學對話【由立場與觀點的衝突來表達論說】
2. 哲學論文或散文【由哲學家直接敘述自己的觀點】
3. 面對異議【從對立與衝突中,展現不同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4. 哲學系統化【用數學組織的方式整理哲學,不好】
5. 格言形式【名言警句型別】
在閱讀任何哲學作品時,最重要的就是要發現問題,或是找到書中想要回答的問題。
作者會如何回答這些問題,完全受他的中心思想與原則的控制。
柏拉圖的中心思想與原則——有關哲學主題的對話,可能是人類所有活動中最重要的一個活動。一個人不論是為了任何理由而拒絕參與追求真理,都是人性最深沉的背叛。
亞里士多德的中心思想與原則——幸福是善的完整,而不是最高的善,因為如果是那樣,那就只有一種善了。
康德的中心思想與原則——人類心智的侷限。反對教條主義——只要憑著思考,用不著考慮本身的侷限性,人類的知性就可以掌握最重要的真理。
哲學作品幾乎不陳述一些作者認為不證自明的主旨,這些主旨直接來自人類共有的經驗。(生活經驗)
疑問
Q:成人複雜的生活阻礙了尋找真理的途徑,偉大的哲學家總能釐